中关村出现“21岁”创业热潮

08.12.2014  14:18

  2014年12月4日下午,气温接近冰点,寒风刮在脸上如同刀子一般。北师大就业服务中心内,聚集了一大批怀揣简历的大学生,有的甚至是远道而来的外校学生,窗外的寒冬,丝毫阻挡不了他们追逐创业梦想的热情。

   创业大街“组团”揽才

  过去一周里,在北理工、北科大、北邮、北师大等高校,中关村创业大街的10多家创业服务机构、数十家创业公司组团招聘人才,所到之处吸引了众多朝气蓬勃的学子。

  “我是1988年出生的,是我们创业团队里最老的,他们大多是90年和91年出生的。”一位公司联合创始人在北师大校园就业服务中心内介绍。在台下听讲的几十个人,已经是清一色“90后”在校生。

  “你们项目在网络推广上有什么独特的策略?”“你从大国企辞职出来创业,心里没有纠结过吗?”台上的创业团队、创业服务机构讲完,台下穿着粉色大衣的女学生王蕾大声发问。

  为了参加这场与创业公司的“亲密接触”,在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专业读书的王蕾一大早裹着厚厚的围巾,从昌平赶到海淀。正在念大四的她21岁,凭着出众的营销、推广能力,她一年前开始通过微商在同学中做起卖运动鞋的生意,已经让她成了月流水十多万元的“小老板”,再也不愿按部就班地进入国企工作。

  “产品经理”、“投资”、“互联网金融”……走在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中关村一带的校园里,擦肩而过的学生们口中越来越多地蹦出这些字眼。在王蕾的同龄人中,就业选择过去有“国企热”“公务员热”,而如今,一股“创业热”正扑面而来。

  “现在中关村出现了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大三时就开始创业,他们具有技术优势,思维方式和国际接轨,做事不墨守成规,因为年轻也不惧失败,这些人当中很可能会产生中国的乔布斯。”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说。这些年轻人中不少在开始创业时年仅21岁,这可以被称为中关村的“21岁现象”。

   失败了,大不了重新来

  在哈佛上学、香港创业的高婧,2013年与合伙人共同开发了全世界第一款“无障碍”手机网页云适配,同时将公司搬到了中关村,那时她只有21岁。

  平常在公司上班,抽时间读读书,到学期末则回江西参加大学考试,这样的奇幻生活,如今正真实地发生在云适配一个同样从21岁左右开始创业的大男孩赖正一身上。在网络论坛上看到云适配并参加“电话面试”后,他果断北上创业,成为了团队技术后台的主管。

  和他们坐在一间办公室当中的人,很多也在21岁上下,然而他们所研发的这样一项技术连美国的同行都连称佩服。

  “不怕输就不会输。”“即便失败了又能怎样,大不了重新来过。”当被问起放弃稳定工作而投入高风险的创业是否有担心时,他们大多这样回答。

   多重因素助幼苗破土

  寸土寸金的北京,缺乏经济基础的高校毕业生,如何支付高昂的租金成本?郑晓宇的玩聚北京团队刚刚创立,就获得了中关村创业大街一个集中办公平台免费办公3个月的机会。

  “中关村创新型孵化器给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公司都提供了支持,只要项目足够好,一两年无须花一分钱在办公空间上都有可能。”中关村管委会创业处马懿宏说。

  除此之外,在中关村地区,一年上演数十场的创业比赛、创业训练营,也成了年轻创业者快速获取行业经验、积累人脉的好机会。

  相比投资那些有多年从业经验、从大型公司中高层出来创业的“老兵”,将真金白银交付给涉世未深的“90后”们,显然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今年下半年,中关村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支持资金管理办法出炉,支持年轻人创业的资本今后将越发活跃。

  现在,中关村众多的创新型孵化器,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如火如荼的创业大赛等,让这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获得宝贵的创业资源和机会,助力他们破土露芽,并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