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个政府部门将晒权责清单

19.11.2015  04:56

  本报记者 袁京

  有权就能任性?不!

  本市昨天发布,45个政府部门的4668项行政权力和116项责任清单,将首次全部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监督。今后,什么事情归哪个部门管,市民只需点击首都之窗等门户网站就能查到。对于大气污染防治等六种“大城市病”,本市还在全国首创性地开出了专项责任清单,杜绝部门间“踢皮球”。

  近年来,本市在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方面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三年来先后精简439项审批事项,其中,取消234项、下放区级政府部门205项,精简比例45%,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三分之一的要求。目前,本市有审批事项864项。

  简政放权,并不意味着放任。昨天,45个政府部门2428项权力的《北京市政府部门行政强制等权力清单》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近期公布。届时,连同上半年以清单形式对外公布的市政府部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两类行政职权,本市政府直接面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4668项行政职权家底儿,将全部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监督。“之所以建立权力清单,是为了摸清市级部门行政权力的家底儿,进而解决‘法无授权不可为’问题。”市编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全面梳理行政职权,将政府部门的权力家底“晒在阳光下”、“关进笼子里”,再通过清理调整行政职权推动简政放权,建立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职权运行。

  简政放权后,给企业松了绑,但政府不能就此“大撒把”。在明确政府部门权力边界后,本市同时给权力运行套上“责任的辔头”——在全国首创“通用+专项”责任清单模式,规范了政府的监管责任。通用责任清单,即面向45个政府部门明确了116项共性责任,规定每个环节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做什么。“权力清单将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法律法规调整情况和实际工作变动等相应调整,包括行政职权的增加、取消、下放、变更等。”该负责人介绍。

  针对人口调控与服务管理、大气污染防治等六种“大城市病”,本市还针对性地开出“处方”——专项责任清单。以大气污染防治责任清单为例,共分为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执法协同和其他领域等6部分管理事项,在每一部分都明确了发展改革、环保等市级部门的职责分工,规定了区级政府、街道乡镇承担的属地管理责任。可以说,看到该清单,各单位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企业和群众也知道有问题可以找谁。“随着今后首都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该清单还将不断扩充,如缓解交通拥堵、城市应急管理等。

  据悉,这两份权责清单已经形成,近期将在首都之窗等门户网站上正式公布。明年一季度前,各区也将公布政府权力清单。

  亮点解读

  法无授权不可为

  ——晒2428项行政职权

  所谓权力清单,就是将政府部门行使的各项行政职权及其依据、行使主体、运行流程、对应的责任等,以清单形式明确列示出来,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实现“法无授权不可为”。

  据介绍,本市在编制权力清单时,按照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检查、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裁决和其他类别(简称“9+X”)进行分类梳理,由于年初已经公布了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两类权力清单,此次重点梳理了另外7项权力事项。最终,共认定市级45个部门2428项权力,均为市政府部门行使的直接面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政职权。而对于涉密、政府内部管理事项以及拟定政策、制定标准、编制规划等属于抽象行政行为的职权事项,原则上均未列入。再加上市政府各部门保留的行政审批885项和行政处罚1355项两类权力,市级部门“9+X”行政权力共4668项。

  对于尚未对外公布的2428项权力,本市将采取集中公布与部门分别公布相结合的方式面向社会。其中,首都之窗网站将集中公布权力清单目录,包括职权的名称、编码、类别、行使主体;各部门在此基础上,再分别公布职权的依据、流程图、监督方式等。通过“晒单”,接受社会监督。

  将要公布的2428项职权是如何确定的?

  该负责人介绍,原则上都要有法律、法规、规章的明确依据,从而把事实依据不充分、部门“红头文件”自定的权力事项挡在清单之外。

  对于以规范性文件设定、实际工作确有需要的行政职权,必须要有市政府办公厅文件(含)以上依据,并暂时归入其他类权力,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

  经多轮审核精简,最终认定的2428项行政职权与部门首轮自查梳理上报的3460项相比,精简比例约30%。

  “其中,市和区级部门共有1522项职权,这是我们下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厘清层级政府职责分工的工作重点。”该负责人坦言,推行权力清单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此次只是一次权力的大起底,摸清底数,为下一步简政放权锁定基数,今后还将不断推进政府部门权力“瘦身”和职能“归位”。

  法定职责必须为

  ——亮116项责任清单

  ■45个部门将细化责任

  相对于行政权力,责任清单就像是它的“紧箍咒”。

  所谓责任清单,主要是梳理、明确政府部门的法定责任,以清单形式列出。这个清单,主要解决“法定职责必须为”的问题。

  “我们认为政府的权力和责任是统一的,履行法定职责或法定责任,必须赋予相应的权力,而履行权力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本市在全国首创出‘通用+专项’责任清单模式。”市编办有关负责人介绍。

  编制通用责任清单,主要是为了规范权力运行,即面向45个政府部门,对应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检查、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裁决9类行政职权明确了116项共性责任。如行政许可职权,划分为受理、审查、决定、送达、事后监管5个环节;在受理环节,再明确政府工作人员应当一次性告知补正材料、出具受理或不予受理的书面凭证等责任事项,这5个环节共明确了18项共性责任。这份清单经市政府统一公布后,各部门还要结合履职实际对其责任事项进行必要的细化并对外公布,接受监督。

  ■六种城市病有了专用处方

  不少市民深有体会,一些城市管理领域的事情,很多部门都在管,但出了问题又会互相推诿“踢皮球”。

  为了解决这些职责不清、关系不顺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本市又为人口调控与服务管理、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环境秩序治理、违法建设治理、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管、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等六种“城市病”定制了“专项责任清单”。“一定程度上,这个清单相当于在某一领域和管理事项上,各部门履职依据和职责分工的集成。”该负责人说,下一步,将根据法律法规修订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权责清单实施运行情况,适时修订完善权责清单,加强权责清单的动态管理。

  检查不能任性

  ——“双随机”杜绝执法不公

  长期以来,事前审批是很多政府部门监管的“杀手锏”。事中事后监管却较薄弱,甚至不愿管、不会管,还有一些领域存在检查任性和执法扰民、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为此,本市近期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实施“双随机”抽查,深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主要措施是,由行业主管部门建立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开,尽量减少非随机抽查事项;同时建立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执法检查时,各部门从市场主体名录库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从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中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行业主管部门将结合实际,分类确定随机抽查的比例和频次,并按照比例和频次对市场主体实施抽查。对抽查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惩处,并向社会公布。

  政策提醒

  权责清单怎么用?

  两张清单,45个政府部门的4000多项权力和责任,看似更多地涉及政府本身,其实对公众利益均有深远影响。对于权力清单的使用,公众可以 “一看”、“二用”、“三督”:

  “一看”:政府都有哪些权力,哪些事是政府要与我打交道的,哪些事政府是“管着我的”;公众也可以通过查看权力清单,明确政府部门是否有权管我。

  “二用”:如果公众需要与政府打交道,可以先使用权力清单,查到找谁办,然后看流程图,照着样本走下去即可。

  “三督”:权力清单晒出来,便于公众行使监督权,有意见可以反馈。特别是六个专项责任清单,公众拿着这个就知道关于这个事该去找哪个部门了。

  审批中介将被清理

  市编办有关负责人昨天透露,本市将着手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为企业松绑、为社会减负,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本市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已精简审批事项439项,现有审批事项864项。政府审批事项减少了,但剩下的审批事项中,在审批之前都有1个中介评估环节,耗时长、收费乱、垄断性强,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效,加重了企业和群众负担。下一步,本市将着手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制定公布中介服务事项清单,持续推进简政放权。

  早在今年8月份,本市就开始对行政审批涉及的中介服务进行“大扫除”。服务事项多、垄断性强、收费多、服务乱等问题均在清理之列,而且,审批部门不能以任何形式指定中介机构。

  马上就访

  用责任清单破解“九龙治水

  1、问:一份专项责任清单,如何改变部门间的各自为政?

  市编办负责人答:首先,这份清单既明确了牵头部门,强化其统筹职能,同时又逐条逐项列明市级相关部门应当承担什么责任,相互之间职责分工是什么;区级政府、街道乡镇在该专项领域应承担哪些责任。通过“统筹+分工”,尽可能减少监管空白,避免推诿扯皮。

  其次,一些部门此前在实践中协同探索的有效工作机制,都只是按照“约定俗成”进行操作,而此次是通过清单中绘制工作流程图的方式,以市政府规范文件的形式固化,这是一项创新,确保履职必尽责,履职可追责。比如对于治理违法建设,明确了现场检查和现场勘验、违法建设移送、责令停工等6个流程图。

  另外,清单中还落实了问责机制。一些重点领域的部门责任,以前都“散落”在法律法规和部门“三定”规定中,此次市编办把一些重点领域和管理事项上各部门履职依据和职责分工全部集成,可以更清晰地“展现”部门责任,落实问责制。

  2、问:6个专项责任清单,能多大程度解决“城市病”?

  市编办负责人答:编制专项责任清单,是我们利用这一手段破解首都“城市病”的一次探索和实践。由于刚刚起步,效果如何需要实践来检验。但我认为,总体改革方向是正确的,城市顽疾需要综合施策,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期望通过落实一些关键领域的责任清单,进一步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落实责任主体,提高首都城市管理水平。

  3、问:专项责任清单公布后,如何落实?

  市编办负责人答:“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清单编制完成并不是结束,落实是最重要的问题。

  首先,为了“药方”取得“疗效”,本市要求各部门强化主体责任,全面正确履行法律法规和“三定”规定赋予的职责;落实协同责任,牵头部门要担负牵头责任,相关部门要主动协作配合;健全首问责任,首问部门要靠前协调、主动作为,变“群众跑腿”为部门间协调配合,杜绝推诿扯皮;夯实属地责任,支持区、街道乡镇履行属地管理责任,提高服务基层的能力。

  其次,“制单”的过程,本身就能督促部门及各层级政府找准自身职责定位,增强责任意识,从市编办征求意见的情况来看,各部门对这几个专项责任清单都十分重视,可以说是“字斟句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招,就是“晒单”,让社会公众看到清单,通过社会监督促进政府部门履职。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