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古村落改造留住乡愁

17.04.2015  10:48

京西灵水村有保存完整的举人院落等,古香古色,有“举人村”之称。

  李文明摄

  本报记者 曹政

  一批记录着北京千百年文化的古村落将被升级改造,以便旅游起来更舒适,并且要“留得住乡愁”。记者昨日从市旅游委获悉,本市未来将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统一包装打造,24个市级传统村落旅游设施有望焕新颜。根据规划,这些古村落的交通、服务、环境等设施将被提升,但传统的民俗民情将保留。

  试点村落最快今年升级

  令人痛惜的是,北京不少古村落正在逐渐消亡,原有的传统文化、乡土建筑和古村落的风貌正在消失。同样,一些乡村旅游的服务设施也亟待提升。来自市旅游委的一份数据显示,在针对51个古村落的调查中,需要提升旅游住宿设施的村落达到36个,需要提升餐饮设施的村落达到30个,需要提升旅游环境设施的村落达到33个。

  市旅游委近日发布的《北京古村落旅游发展规划》显示,本市将分批、分级逐步完善北京古村落旅游设施,并通过整体的营销打造“京郊古村落”旅游品牌。根据这份文件制定的发展目标,一方面古村落的传统资源要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人居环境也要得到明显改善,旅游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未来本市24个传统村落将有望根据发展条件分批提升旅游基础服务设施。”这位负责人说,近三年,将首先从1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中选出条件成熟的古村落进行提升。今年,市旅游委会与市农委等部门研究出台传统村落优化提升指导意见,多个区县的传统村落将成为首批试点,即将制定保护与旅游开发方案。

  古村落“两区两带”布局

  规划布局显示,未来北京的古村落旅游将主要形成“两区两带”的布局,市民旅游也能到不同地区感受别样风情。

  北边,密云、平谷、怀柔为多山区,传统风貌和自然环境也融合的较好,这里将形成以北寨、北吉山村、黑山寺、杨树底下、道德坑等古村落为代表的生态古村旅游带。而密云、怀柔、延庆沿长城一线的古村落起源于守城戍边,这是北京古代边塞文化发祥地,有许多戍边守城形成的古村沿用至今,很多村落至今仍有保护完好的城墙、城关、瓮城等,这里也就形成了以吉家营、古北口、潮关村、白马关、贾峪、渤海所、二道关、岔道口等古村落为代表的边塞关城文化带。

  西边,古道错综相连几乎覆盖了整个门头沟,这里将形成门头沟古道古村文化区,包括古商道和古香道两类,主要的古村落包括爨底下、椴木沟、杜家庄、燕家台、双石头、马兰村、黄岭西、桑峪、碣石村、沿河城、灵水村、苇子水、韭园村、千军台、琉璃渠等。位于昌平区的明十三陵,古村落则是另一番感觉,这里每个陵均设有一个陵监村,这些陵监村一直传承至今,近半数村落还保持着方形的形制,监墙遗址保存完好,长期积累形成了护陵文化的独特风情,这部分区域规划为以德陵、茂陵、康陵等古村落为代表的护陵古村文化区。

  除了“两区两带”外,还有一些特色鲜明的古村落散落在其他一些区县。例如,大兴区的白庙,房山区的堂上村、水峪村,海淀区的车耳营,顺义区的焦庄户,石景山的西五里坨、模式口。

  道路拓宽或建停车场

  在今后对古村落旅游设施的提升中,留住乡愁成为了关键性的指标之一。

  在规划中,古村落开发旅游,首先就要尊重传统村落布局,旅游服务设施应该在古村落外围,按古村落原有建筑风格、布局、铺装样式等建设,新建服务设施及绿化不得改变古村落重要的天际线和景观视线。更重要的是,提升改造过程中还会对村域范围内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进行修缮,古村落重建民居要按照传统民居格局、样式进行修建。

  保护村落的同时,一些旅游配套设施也会跟上。在目前针对条件较好的24个Ⅰ类古村落制定的方案显示,由于古村落内部的交通道路较狭窄,通常旅游大巴无法进入,改造中有条件的村落将要进行道路的拓宽,而没有条件拓宽道路的会在不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的情况下,选址建设停车场地。同时,在村内,将建设循环系统,村落较大,路线超过2公里的地方还有可能规划接驳车,接送游客。

  “传统村落的旅游服务设施的提升将通过旅游产业引导资金,在保护的条件下进行开发。”市旅游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说,传统村落旅游服务设施提升项目也将通过北京旅游资源交易平台,引入社会资本支持。本市也将整体包装宣传古村落,统一设计旅游形象标示,并为市民策划线路。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