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生晒创意,各有各的妙

30.10.2015  11:48

  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6号馆首都大学生创意集市上,好东西还真不少,家庭阳台智能菜园、感应式迷你金属熔炉、防雾霾窗花,个儿顶个儿超级实用;离此不远处的1号馆台北文创馆内,台湾大学生也以“创意”为题,带来了“时尚与视觉设计”“空间和景观设计”等板块,以及“人与人之间相遇的记号”“花间一壶酒”“叹息的样本”等作品,单听这些名字就颇有艺术范儿。前来参加本届文博会的两岸大学生大多为90后,不经意间,这帮同样热衷于把创意变为现实的年轻人,在两个展馆空间里联手掀起“创客风”。

  “创客”源自英文单词“maker”。近年来,国内不少年轻人投身其中,成为创新的生力军。昨儿一上午,北京工业大学大四学生邵泽群几乎就没坐下歇会儿,尽忙着向一拨拨参观者解说自己作品的原理了。这回他带来了两件获得过大学生创意大赛优秀奖的作品——“感应式迷你金属熔炉”和“等离子扬声器”。听说过等离子电视,等离子扬声器对不少人来说,算得上新鲜事物。“它是以电压高达上万伏的电弧为媒介,让声音以等离子体的形式展现出来,达到最大化保真。”邵泽群说,不久前已有一些音响类企业有意与他合作。“感应式迷你金属熔炉”更是被他寄予厚望,“有了它,我们再也不用像使用微波炉一样,要等待好几分钟才能把东西加热,几十秒就能达到同样效果。”他还介绍说,当开启全功率模式后,它甚至可以熔化低熔点金属,比如铅、锡和一些合金。

  尽管这两件作品的实用功能很强大,不过由于准备时间仓促,它们都没来得及“穿”上外衣,核心部件全部裸露在外面。学习物理专业的他对此一边表示歉意,一边又主动将人们引向他校友的展位。这件名为“家庭阳台智能菜园”的作品是一套智能阳台垂直种植装置,设计者贾艳红介绍说,它借助物联网技术及垂直种植技术,能通过手机微信进行远程控制,并且可以邀请好友共同管理种菜,共享家庭种菜的乐趣。“结合了时下最流行的社交功能,又兼顾了实用功能,我看好它的未来。”一位专业参观者特意留下了自己的名片,希望能进一步商谈合作意向。

  要说展馆内人气最旺的,还属“防雾霾窗花”。它的设计者是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翟功涛。可别小觑它,只要把这些形态各异的小物件镶嵌进有机玻璃窗户里,四处肆虐的雾霾就只能望“”兴叹了。“它使用了比雾霾颗粒还小的纳米技术,而且里面的那层滤纸也便于更换。”小翟说,目前他和团队还在寻求改良之道,让这款“窗花”在阻挡雾霾的同时,能使室外的空气更好地跑到屋内。尽管作品还不尽如人意,一些参观者已经下起了订单,“400元一套,还包括安装费,不算贵。

  相比于大陆学生偏实用型的创意,台湾大学生的作品更好看一些。展厅里的人们也许是被创意产品所吸引,手中相机的快门根本停不下来。已经连续九年亮相北京文博会的“台湾馆”,今年更首度推出“松山文创学园季——创作青年交流展”。以培育青年创作人才为本的“松山文创学园季”,已在台湾举办4年。此次他们带到北京文博会的是精选自12所学校的24件台湾年度毕业作品,涵盖了“大众传播与新媒体设计”“时尚与视觉设计”以及“空间和景观设计”三大类别,专门展现台湾青年创作者的创意能量。

  展区内,台湾科技大学建筑系学生蔡嘉脩热情地向人们介绍他的毕业作品“八家将”,期望大家了解台湾的阵头文化(注:系台湾民间庙会不可或缺的民俗技艺之一,可分为文阵和武阵)。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以大陆不少人熟知的台湾电影《艋舺》为例,“随着由农业社会走向工商业的资本社会,一些阵头由于金钱利益因素的加入而变质。”他说,这是他头一回来到北京,感觉这边的创意氛围很好,接下来几天还打算去北京服装学院参观,与大陆设计师做些交流。

  出生于1992年的林祐安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织品系,他在“花间一壶酒”的设计理念里写道:这套服装的设计灵感源自李白的诗《月下独酌》,诗中李白孤单寂寥,却能惬意自得,“我的服装亦能成为诗句”。在不大的展厅里,即便那些寻常里觉得单调的景观设计,也由于独辟蹊径的创意,变成极富美感又充满诗意的原创品。

  “他们很善于从神话、诗词、书法等传统文化里发掘创意,做出的东西的确不错。”北京服装学院的石晨云还没毕业,就已经与几个伙伴成立了工作室,并拥有了自己的品牌“简·繁”。“以前我们都只是在一个小圈子里玩儿设计、制造,这回参加文博会才发现,创客几乎已经无处不在。”他说,毕业后也会在北京创业,因为这里聚集了一大批有想法又热衷创新的年轻创客。(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陈涛)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