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校友代表(委员)关注的国计民生
● 建言乡村振兴战略
◎全国人大代表徐国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让“三农”走进新时代
过去几年中,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徐国权在深入贵州咸宁、黔西南和四川旺苍的对口帮扶和定点扶贫中,亲眼目睹了“三农”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资源浪费过大,产品结构失调,生态压力加大,农民就业困难,农业发展遇到新的瓶颈,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农民增收乏力。乡村如何振兴,是徐国权代表最期望能在本次全国两会上找到答案的问题,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回答——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各项事项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深刻认识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模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不可矛盾的,城市和农村发展从来都是互相促进的,城市和农村从来都是互相联系,城市和农村是命运共同体。”徐国权代表说。
“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徐国权代表认为。那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底怎么干?它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到底在哪里呢? 他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它的着力点就是要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民是主体,又是最大受益者。所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和发力点,一是要树立农民主人公意识,坚持农民积极广泛参与。二是要强化村基本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改善民生条件。三是加强培养新业态和新功能。四是将贫困地区、丘陵山区的乡村建设纳入工作的重点。五是制定并实施精准乡村振兴规划。六是政策体系全力支持与引导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张宪省:充分发挥高校作用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张宪省表示。怎样吸引更多学生学习农业知识,如何保证培养出来的农科人才不流失,张宪省代表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调整招考制度,建议实施免费农科生计划。二是实施订单式培养,地方政府需要什么样的农业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三是在人才选拔时对农科生有倾斜政策,如选调生、公务员招录等。
“高校应该静心育人,忌浮躁和急功近利。我建议高校能够明确职能定位,给社会提供优质的育人服务。”张宪省说。近年来,学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山东农业大学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拓展了许多学科,涉及食品科学、物联网、大数据等发展较快的领域。
针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不足的问题,张宪省通过实地调研,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他说:“政府主导+高校科技创新+企业经营科技成果的模式是比较理想的状态。科技成果交由企业进行运作,可以充分利用市场资本,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张宪省表示,当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越来越多并且实现转化,人们对农业的依赖性将进一步增强,农业专业人才队伍也将不断壮大。
◎全国政协委员刘木华:造就乡土实用人才
刘木华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还是要造就一大批扎根农村、发展农业、带头致富的乡土实用人才。他期待乡村振兴战略能实施得更加顺利,让农业农村有更大的变化,让农民能够真正过上富裕幸福美好的生活。
刘木华委员建议,开展农民大学生工程,对农民进行新技术教育,帮助他们扎根农村、发展农业、带头致富;在高校和职业院校定向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就业,让学生学得好,留得住;借助外智,开展科技特派团等智力支援,为农、工、商和旅游等多方面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马忠明:注入科技的动力和活力
“在农业农村领域应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科技的动力和活力。”马忠明认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是推动农业发展进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更需要借助科技力量实现产业升级。同时,应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培育,打造产业链条,增加特色农产品附加值,牢固树立质量兴农意识,促进农产品绿色优质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我国西北地区,如何在气候条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在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马忠明看来,甘肃等西北地区省份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要加强对产业支撑技术的创新研究。
甘肃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干旱、半干旱区占总面积的75%,全省年均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只有不足40毫米。而与此同时,西北地区气候近年来也发生着暖湿转型,融雪性洪水、季节性洪水呈现出趋早趋强的特征。马忠明认为,面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通过立足本地实际,加强防灾减灾等稳产增产技术的开发应用、发展适应性农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损失。为此,马忠明进一步建议,加强农业、气象大数据融合,支撑农业基础问题研究。
“进一步讲,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命题,涉及到多个领域,自然也需要多元数据。”马忠明建议,就农业领域的科研来说,只靠农业大数据是不够的,农业产量、环境变化的相关研究都离不开气象数据作支撑,希望两方的数据能够更加开放共享,推动应用技术研究再上新台阶。
◎全国人大代表陈瑞爱:补齐农村金融短板
陈瑞爱表示,新时代的三农工作,要实现农村发展、农业繁荣、农民增收,离不开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强有力的支持。她认为,当前农村金融面临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积极性不高,信用社改制后出现脱农倾向,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清,财税优惠政策覆盖范围有局限性,政策缺乏稳定性,尚未形成金融服务长效机制等问题和短板。
面对金融环境和农村地区发展的变化,她建议,应制定农村金融法,构建农村金融的新体系、新思路、新方向,“一是支持公平准入,适度竞争,改进农村金融监管体制,完善农村金融法制和制度;二是完善农村金融财政税收货币政策,形成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合力;三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拓展农村地区融资渠道,减轻农业经营风险,让乡村振兴战略更好落地。”
◎全国政协委员王舰:让农村土地“活”起来
作为农业技术专家,王舰委员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让农村土地“活”起来,产业是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只有实现全面的振兴,包括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土地生产力水平,优化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等,才能实现农牧民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王舰说。
◎全国政协委员李学林: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农业保险
李学林委员调研中发现,在农业保险的环节上,重点是保生产领域,而对农产品的流通没有纳入保险范围。
他建议,国家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农业保险,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尽量降低市级、县级保险的配套;创新保险的模式,他提出采取N+X的保险模式,N就是国家保险,X就是允许区域性的农产品纳入国家范畴,这样就更有针对性,也符合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第三,进一步配置保险的载体,使大家都收益。
● 聚焦打赢攻坚战
◎全国政协委员马忠明:产业脱贫,要立足优势特色
马忠明委员表示,发展产业是脱贫的重要举措,但当前有些地方存在产业项目选择不够精准、市场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提篮叫卖”的多,龙头企业少,对贫困群众的带动能力不足。
他建议,接下来应当立足地方优势规划扶贫产业,用特色产业赢取市场。同时,激发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与贫困群众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稳定脱贫。
◎全国政协委员王舰:教育是“造血式”扶贫的利器
王舰表示,知识对经济增长起到决定性作用,教育是“造血式”扶贫的利器,意义重大。“以我国马铃薯的种植、科学育种、生产加工为例,专业人才缺口很大,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地区,教育内容更要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王舰委员建议,在高校专业设置上,应科学合理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更多接地气的专业。同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东中西部高校交流,同时要培养学生深入实际调研、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让他们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全国政协委员谌爱东:土壤污染防治,保护与修复必须同步
谌爱东委员认为,土壤污染防治,保护与修复必须同步。我国农耕土地资源有限,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导致了比较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要想办法破解这个难题。
谌爱东的提案是推广绿肥作物种植,以自然的方式提升土地肥力,进而降低化肥用量,减轻环境污染。谌爱东说:“我国正在施行轮作休耕制度。可以在种植主要作物的耕作季度之间,插上一季绿肥作物,进行间作、套作,这样能够有效改善土壤,防止生态恶化。”
◎全国人大代表郭艳玲:推广畜粪养殖蚯蚓促进废弃物利用
郭艳玲代表认为,畜粪养殖蚯蚓技术,将牛粪变废为宝,不仅增加了养殖业的附加值,同时也根除了养殖区域的污染源,能解决养殖企业困扰多年的效益与环境保护对立的难题。
郭艳玲代表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国家出台对蚯蚓养殖的补贴政策。对蚯蚓养殖企业按照养殖规模以及处理废弃物和有机垃圾的数量给予补贴。将各项补贴资金,例如养殖场环保资金统筹应用到牛粪养殖蚯蚓上,降低蚯蚓养殖成本,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二是对于蚯蚓养殖所用机械列入农机补贴范围,给予优先补贴。三是成立研发团队,开发畜粪养殖蚯蚓的新机械、新技术、新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蒋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蒋齐委员介绍,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退耕还林是一项生态建设工程,而现在看来,它同时也是一项民生工程。生态建设工程涉及到的地区,包括全国3200万户近1.24亿人口。蒋齐认为,在西北的退耕区,包括贫困以及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政府应给予退耕户一定补贴,以保障其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蒋齐委员建议国家制定长期行之有效的退耕还林补助政策,防止毁林复垦情况的发生。对于具体补助形式和标准,蒋齐建议,前一轮退耕还林期满后,符合条件的退耕还林生态林要尽可能纳入国家生态效益补偿,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并与管护效益挂钩,政府购买服务;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偿标准实行动态、差别化管理,每亩补偿标准保持在1600-2500元。
● 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陈瑞爱:建议制定人才发展促进法
“人才是创新的基石,目前我国没有人才促进方面的立法,为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从法律层面来保障和促进人才工作的发展。”
她说,通过立法建立和完善人力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制定和完善覆盖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和保障等各个环节的人才政策和措施;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探索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获得现金和股权激励的管理办法,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保障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门人才的力度,促进海外优秀人才与国内人才强强联合。
◎全国政协委员曹晓风:建立基因编辑育种作物管理 加快产业化进程
“抓住当前我国农作物基因编辑技术的优势,建立基因编辑育种的法规、推动基因编辑新品种的审定与推广应用,对于促进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曹晓风表示。
“基因编辑育种本质上与化学或物理诱变育种等传统育种并无差异,但育种目标更精准、同时成本更低。”曹晓风认为,一个基因一个产业,高产、优质高附加值和高效农作物新品种是发展壮大种业的基础,对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曹晓风建议,加大力度支持基因编辑农作物的研发与应用,尽快制定和实施基因编辑农作物审(认)定程序,给予某些新品种转基因监管豁免权,开展对相关新品系的多点区域试验和示范,重视和规范基因编辑相关国际专利的保护和覆盖。
◎全国人大代表田克恭:国家级研发平台应向优秀民营企业倾斜
“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容让田克恭感到鼓舞。他建议,在国家级研发平台的布局上应进一步向企业,特别是优秀民营企业倾斜。
“作为上市公司,我们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灵活的机制。有了政府的支持,企业可以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转向并跑、领跑的过程中成为领头羊。” 田克恭说,“希望在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的过程中,国家对河南这样的大省和洛阳这样的传统产业基地予以倾斜。”
● 新发展的思与行
◎全国人大代表唐海龙: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打造崇明生态服务品牌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崇明区委书记唐海龙在“两会”期间提出,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需要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现代农业。
根据《上海市崇明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40年,崇明区将建设成在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人居品质等方面具有全球引领示范作用的世界级生态岛。
唐海龙认为,崇明不仅要制造生态产品,创建生态环境,还要打造生态服务,以此带动整个生态产业发展。“这需要我们改变整个生产方式。生态产品都是动物或者植物,可以说,制造这些有生命的产品,制造要求更高,因为它们与环境不断在变化。”他透露,目前崇明正在积极引进优质的农产品制造商,打造生态服务品牌,对标世界级生态岛,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崇明案例”。
“比如韩国济州岛,有效土地面积比崇明岛其实小很多,但被打造成了一个购物天堂,广受世界游客的欢迎。我相信,崇明也可以,制造不用化肥的农产品,从少施农药到不施农药。大田野就是我们的购物商场,有形的资源是农产品,无形的资源是空气、阳光和环境,崇明将会成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向往之地。”
◎全国政协委员康乐:京津冀打造产业城市人才融合示范区
康乐建议,要增加中西部地区高校的“造血”功能,推动京津冀区域高端人才资源合理有序良性流动。学生的负担重,但“重中之重”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学、研究生阶段则呈现出“合格就毕业”的现状。要重视各个学段学生的学习强度,加强本科生和研究生能力培养。
他认为,协同发展更要共同发展,人才资源的配置更要平衡。“首先,河北要加强发展,对人才在政治上重视、事业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待遇从优,打造人才成长的优异环境,才能从根本改变人才洼地,担负起北京的‘后花园’、‘护城河’和非首都功能的疏导地的功能,为大首都经济圈贡献力量。”同时,要扩大中西部高校博士招生的规模,增加中西部地区的“造血”功能。比如在学科评估中,要考虑中西部高校为地方经济、中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特殊学科布局,建立人才共享和联动机制,打破属地思想和地域界限,鼓励推动京津冀区域高端人才资源合理有序良性流动,在京津冀全区域,打造产业城市人才融合的示范区。“各地各级政府协调统一产业化发展、城市化建设和人才工作,真正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落实到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方方面面。”
◎全国政协委员吴以环:聚焦一带一路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新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心是港澳,核心是香港,关键是深港。”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了住粤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焦点,来自深圳的全国政协委员吴以环提出,要辐射出深港的引擎作用,应利用好深港间河套地区,提升河套地区战略规划层级。
吴以环说,落马洲河套地区北邻深圳皇岗口岸,南抵香港新界西北区落马洲,与澳门的直线距离约为80公里,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2017年1月,深圳和香港两地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将在“一国两制”大原则下,按照“共同开发、共享成果”的原则,在待开发的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打造“港深创新及科技园”。
为此,吴以环建议,中央允许在保持现有行政区划不变的基础上,将深圳福田保税区、皇岗口岸片区以及落马洲河套地区等纳入河套地区开发范畴,构筑“大河套地区”的发展格局。将大河套地区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创新合作新平台,关键在于制度创新,核心在于营造更具活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重点在于实施与香港接轨的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张雷明: 坚持新发展理念 推动平顶山高质量转型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平顶山市市长张雷明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对加快转型发展很有指导意义。
张雷明表示,平顶山作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十分迫切。推动转型发展要把握好“新”、“链”、“群”、“合”四个方面。扶持和引进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培育和发展能够形成产业链的企业,支持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吸引更多企业围绕平台发展。
他提出,在具体工作中,将抓好四个重点。一是加快调结构。工业方面,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企业优势,延链补链强链,推动煤基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农业方面,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全面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新路子。服务业方面,加快全域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规模水平。二是主动减能,下大力气化解过剩产能,2018年计划再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00万吨以上。三是积极增动能。深化国企改革,继续做好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全面完成“僵尸企业”处置,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四是努力优环境。持续改善硬环境,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优化软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全国政协委员施宗伟: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广东工作,去年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这次全国两会期间,又到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充分肯定了广东这五年来的工作并对广东发展提出了期望,我们倍感亲切和温暖,备受激励与鼓舞!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高举旗帜、紧跟核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贡献智慧和力量。” 施宗伟说。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指示要求,我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为广东在扩大开放、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等方面建言献策。广东检验检疫局作为服务外经贸发展的部门,将坚定不移地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优进优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全面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营造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本网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