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两会”】会场内外,那些剀切的农大声音(更新中)
新华社报道,今年“两会”期间,参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交的议案提案超过500件。我校3位政协委员和20多位校友“两会”代表带去哪些重要建议?就哪些社会热点阐述思考和观点?本网综合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网消息和媒体报道内容,分类整理一一
● 提案·建议
◎ 主题词:土地面积补贴
提案人:政协委员柯炳生
我国从2003年开始,建立了农产品四项补贴和支持价格的政策体系。这一政策体系在前些年中,较好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我国粮食生产获得十一连增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但是随着外出务工收入的不断增加,补贴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作用显著减弱;与此同时,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已全面显著高于进口产品的价格。进口产品价格低的直接后果是大量进口,同时国内产品出现卖难,国家库存大幅度增加。这进而导致国家库存补贴大幅度增加,还引发了主要出口国对于我国补贴水平是否超出了世界贸易组织许可范围的质疑。为应对这种情况,2014年,又开始对新疆的棉花和东北的大豆试行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即所谓的反周期补贴政策)。这项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实际效果非常不理想。本来试图通过目标价格来摆脱困境,但实际上适得其反,不仅无助于解决现存问题,并且引发了更多新问题和更大的财政窟窿,并且是不可控的。市场价格信号更加混乱,农民无所适从。
要从根本上化解目前的困境,关键是要按照三中全会的改革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这就是桥归桥,路归路,让补贴与价格分离。具体建议是:保留农机具购置补贴,而将所有的其他补贴归并到一起,建立土地面积补贴,即每个农户获得的补贴,只与土地承包经营的面积挂钩,而与种植的产品和价格无关。这样的补贴政策,对农民提供了收入支持,不扭曲市场,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并且操作极为简单易行。目前正在进行的土地确权登记,提供了明确的固定的土地面积计算基础。只要每个农户建立一个银行账户,并捆绑上其承包经营土地面积,中央财政就可以通过银行直接将补贴发给每个农户。按照目前的补贴总额,全国平均每亩土地补贴额为100元左右。这样的补贴,从农民收入的角度,效率最高,因为,没有任何中间损耗,不会跑冒滴漏,也不需要别的操作成本。国家将来如果想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只需要调整单位面积补贴额即可。如果国家出于某种原因,需要重点支持某个地区如新疆的农民,则可以只提高新疆的单位面积补贴额度。
实行土地补贴政策,可以实现三重目标:一是补贴效率高,国家从财政支出直接转变为农民收入,不发生任何中间损失,操作极为简便;二是降低生产成本(土地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的整体发展;三是更好地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实现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包括地区比较优势和国际比较优势,从而实现土地利用的最佳效果。
实行土地补贴,同时还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更科学合理地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
◎ 主题词:科学普及
提案人:政协委员陈章良
近年来,关于转基因、PX项目、食品安全、核科学与技术、垃圾焚烧发电等事关国家经济发展、民生的话题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广泛讨论,但一些不实流言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迅速传播和发酵,造成了一定的不良社会影响,甚至阻碍了一些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的正常实施。
针对重大社会热点问题,我国科学家科学、权威、客观的声音不够,公共媒体参与、响应度不高。我国科普设施、队伍、经费等资源不足,科普传播渠道和方式落后,公民具有的基本科学素质不高,鉴别能力较差也是造成不实流言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科技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针对社会热点发出科学、权威的声音。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科学家有责任在第一时间站出来,面向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澄清事实。科技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应积极组织、动员、鼓励科学家开展科普宣传,特别是在网上进行科学传播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科普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要加强主流媒体围绕社会热点开展科普宣传的力度。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宣传部门应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特别是新媒体的优势,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科普传播,加强媒体的传播力度。同时要提高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科学、准确、客观地传播科学信息,正确、理性地引导和回应公众舆论的能力和水平。
三、真正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摆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位置。
四、进一步加大科普专项经费的投入,针对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科普宣传设立专项。
◎ 主题词:农产品中国品牌
提案人:政协委员牛盾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作出重要部署。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已经成为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紧迫任务。
近年来,我国农业品牌建设有一定进展,但仍面临着对品牌农业的认识不到位,品牌培育保护制度体系缺失,品牌影响力亟须扩大,区域公用品牌理念有待普及等问题和制约因素。为此建议:
制定农业品牌发展规划。根据不同生产区域、经济条件和发展阶段等,对农产品进行分类和分层,将农业品牌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列入“十三五”规划。把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品列入战略规划,建立和完善品牌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供给链,提升品牌农业的影响力,引导其做大做强。
建立健全扶持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农业品牌认证、推广、识别、延伸与国内外评价发布等关键环节的规则和机制,形成农业品牌全程管理体系。健全“三品一标”和名牌农产品在工商、税收、质检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品牌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支持力度。
建立和完善品牌标准体系。把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逐步形成与国际、国家、行业相衔接的标准体系;按市场准入标准、名优农产品标准、出口标准形成细分市场的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对相关主体的行为监督。夯实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基础,推广“龙头企业+标准化+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优质农产品规模化生产。
探索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研究建立农产品品牌、区域品牌的征集制度、审核推荐制度、价值评价制度,将农产品品牌按品种、目标市场等分类,定期发布目录,动态管理,完善、规范和强化对农产品品牌的推介、评选、推优等活动,逐步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鼓励农产品企业做优质量,做好品牌。
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保护优势品种资源和环境,传承地方传统生产、加工工艺,开发历史文化民俗资源,扩大传统产地声誉,创新新兴产业集群,加强品牌经营资源整合。强化对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和保护,建立地理标志产品品牌质量追溯体系。
◎ 主题词:农业企业创业能力
提案人:政协委员吴鸿
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虽具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但其成果距离市场较远,往往研发与成果运用的费效比很差,不能形成有效的生产力,而且市场化导向不够。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促进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转移搭建桥梁,提升农业企业创能力。
我国农业企业科技创新基本状况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弱;科技创新人才严重匮乏;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比例较低;关键技术供给能力不足;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科技创新投入明显不足。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且严重地制约了农业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就目前的情况看,部分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下,通过建立研发机构,逐渐形成具有核心技术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小农业企业受主客观因素制约,导致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产业层次低、产品技术含量少,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然而,从企业数、从业劳动力人数、产值等方面看,中小企业又是农业企业的主力军。因此,如何帮助农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农业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整体提升农业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是急需通过改革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来解决的问题。建议:
一、改革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分类支持农业企业科技创新发展
设立专门面向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专项。该专项专门扶持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其中,对于中小型农业企业,应鼓励其与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合作,走产学研合作模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人才优势、先进技术和成果储备,走协同创新,成果共享之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改革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合作
政府要积极支持发展科技中介,建设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出台激励企业创新投入的普惠性政策,以推动农业企业投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研究项目, 进行合作研发,并为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有序地向农业企业转移搭建桥梁。同时要加快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鼓励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走进企业、深入市场, 确立问题导向的研发目标,为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信息和技术上的支持。
(三)着力建设为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公共平台
应在宏观层面上加强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特别是要在每个地区都要建立起具有区域性、行业性的科技服务平台,努力为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服务,引导和帮助农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逐步以自身为主体,开展与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攻关,解决自身实际科技创新关键问题,快速提升自身科技创新实力,加速创新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
◎ 主题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意见和建议
提案人:政协委员娄源功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加之今年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更加严峻,毕业生就业问题仍是包括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高校在内的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造成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也有社会、学校乃至学生个体存在的缺位、不足和不完善造成的就业困难。为此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专门提出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但是解决这一社会难题仅仅靠教育主管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为此我们建议:
(一)政府层面
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就业促进法》有关“公平就业”的条款,研究制定《反就业歧视法》;规范大学生顶岗实习(或称为寒暑假工)的招聘、管理、服务、权益保障等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学生权益。构建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力度,将大学毕业生列为主要就业服务对象之一。推进标准化就业中心建设,人事档案托管费用纳入公共财政计划,逐步建立电子档案,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和就业信息的进一步共享。设立国家和地方层面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大力支持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实体化运行;加大对高科技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支持(技术指导、税费减免等),积极发挥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作用,进一步简化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的申请程序,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扶持力度。
(二)社会层面
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是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要理性、包容看待。任何一种就业、创业形式,只要符合社会需求,能够促进大学生成长进步,都应该得到社会的鼓励。用人单位要主动了解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情况,根据实际,寻找真正符合需求的毕业生。
(三)高校层面
高校要办出特色,避免同质化培养导致层次结构性就业矛盾。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办出特色。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四)毕业生个人层面
转变陈旧就业观念,降低一次性就业期望,选择到基层就业,到民企和中小型企业就业,到中西部更需要人才的区域就业或自主创业。作为求职和创业者,毕业生要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充分准备,主动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就业创业难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在前进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等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 主题词:“四荒地”农田水利设施
建议人:人大代表马瑞强
如今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以下简称“四荒”,包括荒地、荒沙、荒草和荒水等)亟待治理开发。因为,开发“四荒”不仅能提高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改善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还可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治理开发“四荒”的现实意义正在逐步被印证。有计划、有领导地治理开发“四荒地”资源,是组织广大农民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一项战略措施。但目前全国治理开发“四荒地”的进展不平衡,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荒地”的开发本着谁开发谁收益的原则进行,但因“四荒地”的位置偏僻,自然条件恶劣,大部分“四荒地”的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又很难跟进,造成了大面积的前期“四荒地”的开大投入,但是后期却因为农田水利设施的不配套又重新面临着荒废的可能。
建议:一是加大对新开发“四荒地”的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水利部设立专门项目用于新开发“四荒地”的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二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现有的水利设施一部分用于新开发“四荒地”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