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巴黎”的江河水韵

21.05.2015  10:49

      上海,这座繁华城市的缘起及其城市文明的延续,与河流息息相关,孕育其中、繁荣其上。

 

      上海所处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漫长的历史造就了上海地域江、海、湖、河多种水系交汇的典型特征,江南水乡特有的泾、浜、浦、塘则是传统农业圩田渔耕文明的脉络显现,这些组成了上海城市基本的水土格局。

 

      上海水系源于太湖。太湖及周边湖荡星罗棋布,与传统村落、城镇空间融为一体,具有典型的江南人文特色。黄浦江、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是城市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未来城市公共生活的核心场所。一江一河纵横贯穿中心城区,是自然形成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走廊、水上交通走廊、公共景观走廊。上海因这一江一河而起,因水而兴,因水走向辉煌。

 

      黄浦江这条蜿蜒114公里的大江,由位于城市西部的青浦区的淀山湖一路走来,横穿整个上海市,  流域面积约为2.4万平方公里,处于长江三角洲前缘,水势平缓,静静流淌,默默地承载着航运、排洪、灌溉、渔业、旅游、调节气候等综合功能。更为重要的是,黄浦江是上海市民主要生活用水和工业商业用水的水源地。上海的生存和发展须臾离不开黄浦江,黄浦江无私奉献的水润泽了浦江两岸,精心灌溉着上海海派文化。

 

      探究上海的历史,黄浦江始终是其发展的见证者,每天川流不息的一江春水向世人诉说着上海文明的历程。早在远古时代,上海就有人类的生存繁衍,靠的就是黄浦江水的养育。

 

      关于黄浦江,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那时的上海是一片连着一片、荒芜无比的沼泽地,一条浅浅的河流在其中穿插而过,它性情古怪,爱发脾气。大雨滂沱时,河水泛滥成灾,民众遭殃;盛夏时节,阳光普照大地,河床干涸,民众也深受其害。这就是黄浦江的原始状态,恰似一匹未曾驯服的野马,任性而为。

 

      要使民众安居乐业,就必须驯服大河。战国时代,黄歇奉命治理这条大河,带领民众日夜不歇地疏浚河道,使之向北直接流入长江口,奔流不息而入东海。从此,这条大河循规蹈矩,不再肆意妄为,民众得以安居乐业,文明开始孕育发展。为感念黄歇的恩德,人们将这条大河称为黄歇河,简称“黄浦”,又因为黄歇被封为春申君,后又得名“春申江”。

 

      总体而言,黄浦江被驯服了,但时而发作的性情,也还是让人心惊肉跳。为了确保黄浦江无害而有利,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黄浦江的治理。明永乐年间户部尚书夏原吉曾疏浚大黄浦,汇合吴淞江(今称苏州河);海瑞也曾在黄浦江上修坝建闸,解决黄浦江和吴淞江的淤积问题,黄浦江水流更畅,成为一条造福民众的大江。

 

      上海日益繁荣,百商云集、百业兴盛,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镇。华亭、吴淞、梅陇、桃浦、南翔、枫泾、真如、罗店等闻名遐迩的商业文化重镇均得益于黄浦江而兴,倘若有机会游览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豫园城隍庙,依稀可见当年繁华的历史遗痕。

 

      1843年11月,上海正式开埠,黄浦江也迈入了近现代文明时期,西方现代文明从上海登陆,渐渐舒展开来,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奠定了上海近现代发展的基础。

 

      先是从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的三角洲地带,洋人首先看中的是这块土地,英领馆、汇丰银行等一幢幢风格迥异,充满浓郁异国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让上海市民从哥特式、巴洛特式、西班牙式等如万花筒风格的建筑中领略西方文明,并努力学习借鉴,拿来为我所用。同时,随着中国的逐步开放,中外贸易的兴旺,上海的产业迅猛发展。黄浦江沿岸自然成为一条产业带,工厂、仓库、堆栈和码头等鳞次栉比,一个接着一个,上海繁荣起来,从一个古代的小渔村跃升为东方大都市,被誉为“东方巴黎”。

 

      产业兴旺、贸易繁荣,必然会带来文化的繁荣。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里碰撞激烈,助推了上海近现代文明的发展。章太炎、陈独秀、胡适、鲁迅、蔡元培、瞿秋白等中国文化名人在上海著书立说、传播现代文化、发扬海派文化,使上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又一个重要阵地。

 

      罗素、爱因斯坦、卓别林等世界名人也曾光临上海,发表演讲,与中国文化界名士交流,既弘扬了西方现代文明,也吸吮了中国文明的养分。

 

      美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上海出版的《万国公报》,第一次向国人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选择上海作为诞生地,决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上海得文明风气之先,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工人阶级力量强大,又拥有厚实中西文化的底蕴。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期。为了迅速摆脱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黄浦江又扮演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业发展离不开水,现代文明也同样离不开水的滋养。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在黄浦江边陆续建立了吴淞、高桥、吴泾和闵行等10个工业区,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

 

      实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浦东的改革开放,使上海发展进入了新的机遇期,实现了又一次的飞跃,开始了整体转型。上海选择了黄浦江畔的浦东新区陆家嘴为改革开放先行区,初期以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为标志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现在,以上海中心为标志的新建筑群也屹立在浦江边,与浦西的万国建筑、浦东高耸入云的现代、后现代风格建筑相映成辉、比肩而立,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卢浦大桥、徐浦大桥横卧浦江上,气势雄伟,堪称世纪巨作。

 

      然而黄浦江的无私奉献并不总是得到善报的,上海的发展也曾让她蒙羞,黑臭的江水和备受污染的两岸环境,就是给她的百年回报。

 

      溯江而上,黄浦江两岸到处可见凌乱的广告牌,水中漂浮的垃圾,码头边飞扬的尘土。曾经喧嚣一时的码头成为林立桥吊、货物满地、混乱不堪的地方。备受工业和生活污染的黄浦江开始呜咽、哭泣。

 

      晚清时,葛元熙曾写道:“沪城内河渠浅狭,比户皆乘潮来汲水而食。潮退腥秽异常,故饮者易生疾病,初至之人,尤觉不服。”黄浦江最令人不堪入目的是黑臭污染。1963年4月,黄浦江市区段第一次出现长达22天的“黑臭”,之后,每年“黑臭”天数增加,1969年已达49天。到上世纪90年代,黄浦江干流已有42公里严重污染,每年“黑臭”天数达100天之久。

 

      显然,黄浦江超负荷运转,累了病了,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依江而兴的城市便会衰落,上海文化也会断了命脉,无法传承沿袭。

 

      十余年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黄浦江及两岸综合整治开发工程,旨在优化城市格局,净化黄浦江水质,美化浦江两岸,保护母亲河。围绕着“百年大计,世界精品”的要求,要实现浦江两岸化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华丽转身,开发范围从黄浦江吴淞口到徐浦大桥,总面积约74平方公里,涉及多个区域。

 

      上海市政府负责浦江整治开发工作的负责人曾对记者说:“黄浦江及两岸综合整治开发,核心任务是将两岸功能由传统工业型转换为现代服务型,通过生活、工作、休闲、旅游等多元化融合,激发滨水区的活力。

 

      十余年来,黄浦江及两岸综合整治开发工作成果赫赫,值得称道。

 

      上海水泥厂所在的徐汇滨江地带与对岸的耀华地块,曾是上海市最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集中了玻璃厂、水泥厂等8家建材集团最重要的企业。为了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其中的“耀皮玻璃”离开了黄浦江边,在常熟重生。宝钢集团完成浦钢公司的搬迁,集中到宝山发展。同期撤离的,还有浦钢公司、龙华机场等大中型企业。闻名遐迩的江南造船厂整体搬迁黄浦江畔,是产业结构调整最经典的案例之一。2006年,江南造船厂开始从原址黄浦江市区南段整体搬迁到崇明县的长兴岛上。2008年,江南造船厂完成整体搬迁。

 

      过去钢铁厂填埋钢渣的堆场,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吴淞口炮台湾湿地公园。曾经的万人纺织厂,如今变身国际时尚中心。曾经“72家房客”的外滩源,如今成为各类世界大品牌竞相入驻的商业商务高地。外滩公共服务中心,曾经是集居民住宅、单位办公、商铺、车库的一座小楼。上海用了6年时间对其进行规划,终于使它和谐地融入外滩的风景。

 

      有监测数据表明,2009年起黄浦江总体水质状况有所好转,黄浦江重新焕发生机。

 

        水质改善的同时,黄浦江沿岸环境整治也在随之进行。人们不会忘记,迎世博600天黄浦江沿岸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累计完成荒滩整治1万平方米,码头区域整治1.6万平方米,趸船整治18艘,防汛墙整治1.6万平方米,滨江绿地建设20万平方米,建筑拆除23万平方米,使得浦江两岸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也使得黄浦江得到了全世界更多的关注。

 

      黄浦江复活了,因水而兴的上海又重振雄心,迈开大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朝着“四个中心”的目标前进,为“两个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hcq)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04版作者:蔡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