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打通城市管理“最后一百米”

21.09.2017  20:54

  朱桂椿当了5年多的楼门长,当得知东城招募“小巷管家”的消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原来遇上家门口的事老是看不惯,有违建也看不惯,有堆土没人管也看不惯,但是那会儿我名不正言不顺啊,看不惯也不敢出面干涉。现在可好了,我是小巷管家,名正言顺了,以后看见什么都敢管了。”不仅敢出面管事,朱桂椿还利用巡查的空闲时间,先后画出了3张背街小巷手绘图。“哪有出租房,哪有违建,一目了然。

  今年4月,作为“街巷长”的延伸和一大创新,东城区率先在龙潭街道启动了“小巷管家”试点。4个多月过去了,“小巷管家”从试点的龙潭街道迅速蔓延至整个东城区,东城的每一条街巷都被“包产到户”。在东城区的178条主要大街、1005条背街小巷中,每天都活跃着“小巷管家”的身影。截至8月30日,东城区的“小巷管家”已经有1999人,覆盖全区19个街道(地区),其中,“小巷管家”中党员是大多数。

  如今,在整个东城区,党员“小巷管家”带头日夜巡查,传递社情民意,成了“街巷长”的左膀右臂,有效调动了地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了城市基层治理的新突破,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解决城市精细化管理“最后一百米”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把小巷当自己家一样管

  家住东城区龙潭街道夕照寺的梁萍今年63岁,是一名退休党员,也是首批“小巷管家”。

  和画出背街小巷手绘图的“小巷管家”朱桂椿一样,梁萍手中也有一张自己“DIY”的小巷平面图。房屋的位置,每一棵大树种在哪儿、每一个花箱放在哪儿、每一个宠物取纸箱设置在哪儿,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来,房屋中还详细标明了户数、党员数、低保数、残疾人等情况。

  一大早,梁萍就带着自己的几大“法宝”出门了。铲子、抹布、纸巾、垃圾袋,是梁萍每天上街巡视的必备物品,哪怕只是出门遛弯、上街买菜,这几件东西她也是随身携带。看看楼门口,灭火器没丢吧,没过期吧;谁把共享单车停小区里了,赶紧给搬到街面上去;谁把冰棍纸扔垃圾桶外边了,捡起来,再捎带手把垃圾桶擦得锃亮。

  今年6月份,接连下了几天暴雨,梁萍冒雨去巡视。走到夕照寺西里4号楼单位门口,她发现有一处塌陷的大坑。“积了好多水,要是谁没留意,肯定出危险。”梁萍及时将这一情况反馈到小巷管家微信群中,巷长、副巷长得知后立即行动,组织相关人员很快就将塌陷的大坑填平。

  又一天,梁萍发现3号楼一个单位门前堆放着十几个大袋子,“看大小、样子,都跟一袋袋的水泥差不多。是不是哪家要新建违法建设啊?”梁萍停下脚步不走了,“”在楼门口守着袋子一探究竟。“袋子的主人来了,问完我自己都乐了,原来这是人家买的猫砂,虚惊一场。

  什么是“小巷管家”啊?梁萍理解,就是要把小街小巷当成自己家一样管,眼里有活,随手就管了。梁萍认领的夕照寺西里长150米、宽10米,过去违建扎堆、道路破损,而如今干净整洁、花坛里月季盛放。

  记者了解到,龙潭街道“小巷管家”中党员的比例超过了50%,搭建起街道社区党组织同普通党员、群众沟通联系的桥梁,以点带面,引导广大群众和各方力量积极支持、共同参与。

  解决5大类2606件事项

  “巡、访、做、报、记、刷”,“小巷管家”赵云华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这是“小巷管家”的六字经。所谓“”,就是要对街、巷环境问题和社会秩序稳定问题,每天进行巡视;“访”则是对居民、单位、门店经常性走访,了解基本情况,收集意见建议和服务需求;“”要对不文明行为及时进行劝阻;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及时处理,力不能及的要及时“”街巷长;对巡访情况要进行详细记录、跟踪反馈;在结束每日巡访工作后,还别忘了携带巡访记录到社区进行刷卡和备案登记,享受积分奖励,积分可用于兑换购买街道便民服务项目等。

  “小巷管家”上岗以来,共巡访16263小时,走访单位、门店2552家,走访商户、居民7053人次。通过“小巷管家”随手做,解决5大类2606件事项,由街巷长协调解决的事项1102件。

  “管家”琢磨“自选动作

  “小巷管家”们在规定动作基础上,还积极拓展出不少“自选动作”。在老旧小区停车管理问题上,主动征集居民建议,积极参与协商议事,向街道提出合理化建议;组建“小巷管家”团,发挥居民自治组织作用,深挖街巷文化内涵,开展街巷文化导览项目;单位“小巷管家”们在监督本单位落实“门前三包”,动员单位职工共同参与维护街巷环境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龙潭街道外,东城区的东华门、建国门、和平里街道还利用暑假期间中小学生放假在家,招募了一批“小小管家”,教会孩子们上学、放学途中,发现不文明行为要进行纠正并及时向社区反映。崇外街道开发了“环境卫士”线上运行指挥系统,通过手机APP可以实现“发现问题—处置问题—监督反馈”,工作效率高,准确度高。

  (来源:北京晚 记者:张楠)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