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角楼今秋完成景观恢复
本报记者 祁梦竹
通讯员 乔斐 洪珊
记者自昨天召开的东城区“两会”上了解到,东城区今年要启动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完成北京外城东南角楼景观恢复、陈独秀旧居修缮保护、玉河南区河道整治和绿化工程,启动长巷三条1号、临汾会馆等腾退修缮。
重现“一坛居中、四楼环绕”
位于外城东南的左安门角楼,今年将启动景观恢复工程,明城墙角楼、前门箭楼、永定门城楼共同环绕天坛的“一坛居中、四楼环绕”的历史文化景观将重现。
东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修复内容包括东南角城台及角楼,并将角楼城墙向北侧和西侧分别延伸,将断头处理成阶梯性残损状,以衬托角楼,更加突出地标作用及观赏性。该项目占地面积约87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60平方米,总投资约5000万元。 此前由于地下管线要整体改移,导致外城东南角楼恢复迟迟没有大的进展。目前,外城东南角楼景观恢复项目道路改移工作已完成,河道围堰工作已经做完,开始做基础打桩的前期准备工作。整体工程预计2015年10月份之前完工。
6处历史文化项目修复保护
包括东南角楼修复,东城区今年将推进6项历史文化项目的修复保护。
通过建设与保护,玉河南区河道恢复项目将展现澄清下闸的历史风貌和古代桥梁河道的建筑特色和艺术,恢复玉河作为大运河重要一部分的历史文化。
该项目北起平安大街,向南然后折向东,达北河沿大街,全长约500余米,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引水工程、澄清下闸修复展示、景观水系建设、园林绿化工程、市政改移工程和道路广场铺装工程等。
据悉,去年由市文物研究所对玉河南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达825平方米,露出部分南岸河堤、水闸、雁翅、石桥、部分玉河河道以及近现代墙基及各种管线。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玉河南区的地下考古工作已经完成,正在根据考古报告编制完善遗址保护方案和河道保护方案。“修复的同时,还会完善市政设施,将改善民生、文物保护和景观恢复有机结合。”
东城名城专项资金支持项目——陈独秀旧居的修缮工程已经完成过半,目前仅有一户居民未腾退,腾退修缮完成后将用于公益展览使用。
清华寺前殿和大雄宝殿的腾退工作已完成,并完成砖木结构主体修缮,目前正在做最后的彩绘和油饰。预计2015年4月份,全部工程将完工。修复后,此处将作为公共文化活动室使用。
长巷三条1号是东城区于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后新增的文物普查登记项目,目前该处腾退工作已完成,拟于今年启动修缮工作。临汾会馆腾退修缮工作也有望进行。
制定历史街区管理办法
东城区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定了《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化管理该区历史文化建筑、景观和风貌,制定“负面清单”。
该办法规定,不得在文物建筑墙面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牌匾、标识、灯箱等,对开墙打洞等影响建筑安全和历史文化风貌的行为,涉及非承重墙的由区城管执法监察局进行查处,涉及承重墙的由区房管局进行查处。对在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内进行新建、改建、扩建、翻建工程构成违法建设、在屋顶或房屋外墙乱挂及堆放杂物、违法搭建建筑物、增建地下室等行为,在办法中都作了明令禁止。
在该办法中,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不再是单个部门的责任,各主要负责部门形成联合机制。规划、建设、文化、城管、房管、工商、商务、民防、消防、环保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管理工作。历史街区所在街道办事处负责本地区风貌日常保护管理工作,及时对街区内建设行为、经营行为以及空间形态、胡同肌理、院落格局等加以限制和管理。
“这样就能形成系统,推动从‘末端管理’向‘源头治理’转变,使历史街区内的风貌保护管理得以规范。”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说。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