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资源与小产业困局 云南林业产业助推跨越式发展

24.11.2015  09:54
  近年来,楚雄州林业经济发展迅速,核桃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全省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均居全国第二位,云南理应成为林业大省。
  在绿色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常态下,云南建设林业大省的新姿态体现在破解大资源与小产业、被动保护与合理利用矛盾的大胆探路和全面实践上。变林业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我省以“短腿”的林产业作为突破口,补齐加工“短板”,拓展林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几年间,快速发展的林产业以莽莽林海为底色,上演了“青山”变“金山”的幕幕精彩。
  ——单一的“伐木经济”被崛起的木本油料、林浆纸、林化工、竹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森林生态旅游、木材加工、林下经济、观赏苗木等九大产业所取代,在山乡演绎出无数的“财富故事”。
  ——木本油料产业蓬勃发展,核桃、澳洲坚果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之首;广袤林海里,林菌、林药、林花、林果、林菜、林畜、林虫、林蜂等林下经济经营面积已达6500万亩,产值600亿元。
  ——林产品加工“短板”正在接长。以核桃为代表的林果从卖鲜果到核桃仁、核桃乳、核桃油,核桃保健品、工艺品,再到用核桃青皮做染发剂,发展以核桃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业,一颗核桃接二连三、不断拉长的产业链,折射出我省林产品加工业的历史变迁。
  ——全省林业社会总产值从5年前的840亿元,一跃迈过2000亿元大关,2015年预计达到2500亿元,5年增长近3倍。
  林产业已然成为撬动山区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最有力的杠杆,成为助推全省跨越发展最具潜力的绿色经济板块。
   正视差距解好“资源与产业”的不等式
  如今已渐入佳境的云南林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并非坦途。“正视发展差距,转变发展理念,在反思中破局、突围、求变,推动林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跨越发展的热潮里林产业要始终奋发有为。”省林业厅副厅长刘一丹概括着林产业的不凡和担当。
  是的,山区面积占全省版图的94%,是云南最大的省情;山区发展严重滞后,是云南最突出的“短板”。山区是“包袱”吗?审视莽莽群山,全省林业用地面积3.75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5.36%,居全国第2位;森林面积2.87亿亩,居全国第3位;森林覆盖率54.64%,居全国第7位;活立木蓄积量18.7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1.48万亿元/年,位居全国前列。从资源来讲,山区很富,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希望在山,潜力和出路在林”。长期以来,由于陈旧观念和片面认识的存在,全省林产业发展滞后,广大山区走不出“资源富区,经济穷区”的怪圈,林业大省始终被“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尴尬所困扰。
  到2010年全省林业社会总产值只有840亿元,在全省GDP总量中仅占8%左右。而林业总产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高达76%,第二产业为20%,第三产业仅占4%,全省林业处于卖初级产品的阶段,二、三产业短腿和林产业发展滞后是“大资源、低效益”最突出的瓶颈。
  “突破瓶颈,变‘潜力和希望’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加快林产业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刘一丹说。由此,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做大做强林产业,激活山区经济,让广袤的山区又绿又富成为“十二五”林业发展的主基调。
   奋起直追  绿色产业富百姓绿山乡
  反思林产业发展滞后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思想观念、发展理念的滞后。提速林产业发展,需从观念转变不够、重视程度不高、措施办法不多破题。改变抓林业就是“守山护林”的传统观念,创新“经营森林”理念,树立“青山”就是“金山”新观念;凝聚全省上下发展与保护双赢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从单纯利用木材资源向综合利用林木、林地和景观资源转变,拓展发展空间,激发林业生产潜能,“绿”“富”兼得。
  发展理念是发展实践的先导。新理念催生新动力,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重视林产业发展从思想变成行动。一次次重要的会议为全省林产业发展定下基调、指明方向;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等多项关联互动的改革措施和务实举措密集出台,成为推动林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找准制约林产业发展的“痛点”,“治病”的措施务实而有力。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山有其主”的林地活力迸发,林农造林、营林,发展林产业致富的热望成为做大做强林产业最厚重的基石。
  改变零星分散,什么都有,什么都不成规模的状况,规模化、产业化建设好林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省政府出台加快核桃、油茶、澳洲坚果、珍贵用材、观赏苗木等基地建设的政策措施,吸引资金、技术、人才源源进山,“十二五”以来,全省以核桃、油茶等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建设每年以450万亩的速度推进。截至目前,全省木本油料种植面积达4900万亩,产值290亿元,核桃、澳洲坚果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之冠;与此同时,林(竹)浆纸、高产脂、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珍贵用材、观赏苗木等原料供给基地也在长大,为林产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原料基础。
  周期长、见效慢,投入不足成为林产业加快发展的一大掣肘。我省采取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之举,进一步完善林业投融资机制,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林业部门积极作为,相继开发了林权抵押贷款、林业贴息贷款等林业金融产品,建立健全了森林火灾保险、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等林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初步形成了“政府扶持、信贷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林业投入机制,林业建设实现了由单一投入、政府办林业向多元投入、社会办林业转变。至2014年全省投入林业产业的发展资金达71.45亿元;林业贴息贷款额度连续3年突破10亿元;全省林权抵押贷款155.76亿元。大量社会资本的进入,为林产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创新发展模式,改变小、散、弱状况,创新创业、做强做大林产业的热流在山乡奔涌。各地党委、政府出台政策,对林业龙头企业从财政、税收、投融资、土地、人才保障、科技支撑、能源优惠、市场服务、品牌创建、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国内外工商企业进山兴林。目前,全省林业企业超过1万户,从业人数10万余人,带动农户400多万户;此外,各地通过成立产业协会、建立林农合作社,以及“公司建基地、基地联农户”等方式,既解决了企业无土地、无原料的困境,又解决了农民无资金、无技术的难题,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机制。全省流转林地面积达463.88万亩,林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迈进势头强劲,万千林农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热潮中分享红利,林农从林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从2010年不到200元增长到2014年超过2000元。
   助推跨越  打造后劲十足的绿色板块
  改革创新,奋发图强。“十二五”收官之年,全省林业产业已今非昔比,不仅产业规模、经济总量倍增,且林产业发展的“明星”也同样耀眼。摩尔农庄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核桃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站上了全国的“制高点”;昆明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向卖初级产品——刨花板挥手,走上加工增值、再加工再增值的产业升级、产品增值之路,转型生产的高档板式家具占领一方市场,其1立方米木材的产值从1400元增值到2万元。
  纵向比,云南林产业实现的跨越发展可圈可点。横向看,我省与林产业发达的浙江、福建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林业用地面积仅有云南的27%,森林蓄积量不到云南1/10的浙江省,林业产值已达3500多亿元,远超云南。“我们与发达省区相比,差就差在产业层次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改变。”业内人士分析。
  迎接“十三五”,我们更要看到的是,目前的短板,恰恰是云南的潜力所在,山区跨越发展的希望所在。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林产业“再上一层楼”面临的困难、“更进一步”会遇到的挑战,我省要继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把发展林产业放在重中之重,以新理念、新政策、新举措为林产业的腾飞注入新动力。要真抓实干,扶持规模经营,巩固提升基地建设质量;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投入方式,靠“两手”发力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以全面深化改革,扫除阻碍林业发展的积弊,激发林产业发展活力;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扶强做优龙头企业,培育林业“小巨人”,带动万千林农登上林业产业化之船,圆兴林致富之梦;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特色林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云南林产业的明天会更好。
  推进林产业大发展,造福山区人民,为跨越发展、绿色崛起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为全面小康提供更强劲的动力——过去的岁月,我们激情澎湃;未来的日子,我们充满信心。(记者  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