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刊登中国人民大学专版:建设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 校长 刘伟)
人大明德楼前迎接新生报到
【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学思践悟】
2016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为我国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我们党亲手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弘扬自陕北公学创办以来80年的办学经验,牢牢把握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历史契机,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办学治校水平不断提升、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性”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弘扬“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荣传统,加强学校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有着红色基因的著名高等学府,始终坚定地跟党走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大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领导。我们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加强党的领导的政治保障,通过举办各种学习活动强化理论武装,不断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广大师生投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理想信念。我们把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加强党的领导的制度保障,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我们把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保障,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责任落实,坚持把基层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坚决防止出现党的领导弱化的倾向。我们把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加强党的领导的思想保障,以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为抓手,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决不给错误的思想言论提供传播平台;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引导广大教师做到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努力造就更多优秀的“人民共和国建设者”。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深刻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夯实课程育人“主渠道”,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进一步完善“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促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发挥科研育人突出优势,鼓励学生参与到重大理论课题、实践课题的研究探索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定勇攀高峰、努力开拓的科研信念。构建实践育人完整体系,丰富和完善以“红船领航”“党员先锋营”和“千人百村”暑期社会实践为代表的党政团学联动社会实践体系,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营造文化育人良好氛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宣传吴玉章、成仿吾、郭影秋、张腾霄等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引导青年学子树立爱党、爱国、爱校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牢记“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使命担当,着力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夯实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学科基础。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大学认真贯彻“双一流”建设各项要求,进一步完善“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体系,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做强优势学科,扶持特色学科,全面提升学校的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一是打造学科“珠峰”,集中优势资源,加大支持力度,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优势学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力争2020年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二是建设学科“高峰”,凝练学术方向,突出学科特色,全面提升哲学、农林经济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中国史等学科建设水平和学术创新能力,使其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基础和实力。三是构筑学科“高原”,推动具有人大特色的学科群建设,全面振兴人文学科,加强支撑学科建设,建立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自然生长培育机制,使优势学科和支撑学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打造具有基础作用和引领作用的学科体系。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树人、育人育才之路
(《光明日报》记者 姚晓丹 通讯员 陈骊骊)
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典礼现场
人大“港澳台学生领导力提升计划”学生赴四川省自贡市容县双石镇玉章中学开展支教活动
人大读书小组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人大的足迹】
2012年6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深情勉励青年学子牢记光荣历史传统、激励自己不断成长。5年来,人大师生兢兢业业践行办学理念,一点一滴传承求是精神。这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嘱托砥砺奋进的5年,是秉持光荣传统、与党和国家休戚与共的5年,更是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使命、不断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迅跑的5年。
凝聚信仰,以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年学子
“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只有‘信马’才能真正‘姓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陈先达视教书育人为一种幸福,更当作一种历史使命。在习近平同志2012年视察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时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人大学者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坚强阵地持续发力,5年来,中心共有300多篇文章见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等重要报刊,30余部著作、译著、教材付梓。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认为,“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帮助青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立德树人最为基本的问题所在。”5年来,学校做好“立德树人”大文章,高唱主旋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红船领航’新生党员先进性熔铸计划”“名家领读经典”“‘一带一路’校园行”“共圆中国梦”“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百位共产党人百篇小传’朗诵会”“中国梦·人大情”“读史读经典”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主题活动先后由人大走向全国,在青年学生中掀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
理想信念引领课堂教学,人大“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让思政课接地气、有生气,引领青年打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基本功底。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成为辐射全国的“互联网+思政课”资源与资讯平台;“长江学者”刘建军教授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他的课堂一座难求;“麻花老师”王易让大学生惊叹“思修课原来如此有趣”。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人大不断为全国思政课研究与教学输送经验。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渗透于课堂内外,更融入学子的日常生活。经济学院的青年党员把微党课搬到互联网上,使战斗堡垒时刻发挥先锋作用。中法学院将党支部建设延伸到中外联合培养项目中,2014年旅法学生党支部成立,数十名学生党员在异国他乡有了坚强后盾和精神家园。
求是笃行,在中国梦中激扬青春梦想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殷切的嘱托使青年学子更加坚定了“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的决心。参赛的人大“三礼食记”创业团队同学激动地表示,“党和国家在期盼我们,我们愿更加努力,实事求是,勇往直前”,以实际行动回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决策。
“实事求是”是人大人代代相传的红色血脉。1984年暑假,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与人大“寻根”调研团的师生促膝畅谈基层工作感悟。30年后人大学子再访正定,撰写的《关于正定县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调研报告》来自田间地头,饱含“实事求是”之风。
自2012年起的每个暑假,千余名人大学子加入“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深入全国300余个行政村,在广阔天地间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潜移默化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016年,学校又启动了“街巷中国”大型调研,组织学生在城市的街道社区进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不仅如此,“两岸学子·彩虹计划”“一带一路”领袖人才国别调研等实践项目打开了同学们认识世界的大门,数以千计的志愿者更是长期活跃在“研究生扶贫接力支教行动”等近百项志愿服务中。
以德立学,体现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
作为人大67位长江学者的一员,“80后”海归学者叶光亮朴素地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实实在在为国家做点事,而不是仅仅挂在嘴上”。
如何打造一支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教师队伍,凝聚了人大5年来的思考与实践。校长刘伟认为,引导教师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是破题关键。广大教师也应在言传身教中培育新时代的人民共和国建设者,无愧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要求的“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孜孜以求育人育才的同时,家国情怀是人大学人不变的坚守,他们潜心问道而又关注社会,不断为治国理政贡献智慧力量。
5年来,重阳金融研究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等新型高端智库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迅速成长,戴逸教授领衔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编撰百卷《清史》已臻完善,郭湛教授受邀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鲍威教授领军“冷中子非弹性散射谱仪”研制得到自然科学基金委对高校最高单项经费资助——人大学者不断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服务,出色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为国家发展资政育人
戴逸
【我看人大这五年】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实践,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这5年,国家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过去的5年,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意义深远的历史阶段。我今年91岁,经历了近百年以来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亲身感受了中国共产党带给国家的光明与希望;我研究历史,见证了几百年来中国的跌宕起伏。历史的深邃和波澜发人深省,吾辈倾毕生精力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始终期待一个欣欣向荣、繁荣富强的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过去,就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在和未来。我欣喜地看到人民大学始终不忘历史、继往开来的责任担当,也感动于为国家发展资政育人的强烈使命,更欣慰地看到被誉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青年学子参加“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参与“寻根人大青年行”追寻革命前辈伟大而艰辛的历史足迹,让“红色江山代代传”。
过去的5年,是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飞跃的重要阶段。人民大学继承和弘扬我们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光荣传统,加快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的“双一流”建设。中国的大学应具有世界眼光与胸怀,也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党开创并引领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就是时代的产物,她从1937年诞生于烽火硝烟之中的陕北公学一路走来,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是人民大学80周年校庆,相信人民大学将会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为共和国培养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戴逸,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岗位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第四届、第五届中国史学会会长)
数读人大
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9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位居全国高校首位。2017年年初,学校社科总论、化学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QS 2017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14个学科位居世界前500强。
2012至2016年,学校共有18部学术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数居全国高校第一;学校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9项,立项总数位居全国高校榜首;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229项,其中4年立项数居高校首位。
中国人民大学先后有11位教师受邀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辅导报告或进行专题讲座,居全国高校首位。学校共有中央“马工程”专家54人,教育部“马工程”专家97人,入选人数位居全国高校首位。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入选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重阳金融研究院连续3年入选国际公认度最高的《全球智库报告》的“全球顶级智库150强”。
(原文刊于《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07日 06版)
原文链接:
[光明日报]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树人、育人育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