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专家谈如何构建生态健康保障新体系
正值酷暑。围绕“生态健康与人类健康、与全面小康”的主题,全国人大常委、环资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专职副主席龚建明娓娓道来,使听众们既感到十分惬意和清爽,又意识到面前的道路艰巨而漫长。
龚建明说,生态健康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的新概念。它首先是从生态系统自身开始,进而发展到从人的角度来看待生态系统健康,内涵不断拓展延伸。广义地讲,生态健康指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健康,是测度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及其赖以生存的生命保障系统的代谢过程、服务功能完好程度的系统指标,包括人居物理环境、生态环境和代谢环境的健康,产业和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健康,以及人体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生态健康等多方面的内涵。
“生态系统的健康支撑着人类的健康。没有生态系统的健康,难以维持人类的健康。”龚建明指出,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人类健康的破坏,进而成为制约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短板。据今年5月23日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发布的《健康星球、健康人类》报告,全球生态健康问题面临严峻的形势。2012年,全球约有1260万人的死亡与环境恶化有关。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每年高达700多万。只有大力保护地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和生态容量,才能夯实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龚建明严肃地指出,由于长期累积叠加,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进入生态健康的高风险期。大气、土壤、水体污染严重,城镇、农田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剧烈,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人工化趋势明显,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受到损害。当清新空气、美丽蓝天和干净水源成为稀缺资源的时候,生态健康前所未有地变成了中国人的首要追求,成为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成为中国人幸福追求的基础条件。
“我们必须大力倡导生态健康新理念,构建生态健康保障新体系,提供最好的生态公共产品,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龚建明强调,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维护生态健康、推动绿色发展,既是应有之义,又是必然选择。要围绕这一核心目标任务,从体制、政策、管理、技术的变革着手,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生态健康事业创新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
要坚持问题导向,健全生态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机制。龚建明说,要注重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发挥良好生态环境增加人类福祉的效益。
龚建明指出,随着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化,构建生态健康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热点。生态健康产业是外部性的产业,涉及水、土、气、矿、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整。现在我们急需唤起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科研机构等对生态健康产业的关注,加大社会资源的投入力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由政府引导、科技催化、企业运作、民众参与、舆论推动的全民生态健康产业构建新格局。按照创新驱动的要求,形成多维度、多产业的协同,延伸包括生态修复、生态康养、环境健康等在内的大生态健康产业链条。
据了解,农工党中央从2004年创办“中国生态健康论坛”以来,已举办了10届,探讨了生态、资源、环境、健康方面的前沿议题。从2008年起,农工党中央联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10个部门,连续举办了9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每年在全国400多座城市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已成为国内面向公众开展环境与健康宣传教育工作的高层次主流平台。去年,农工党中央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成立了“生态与健康研究院”,开展生态与健康领域的重大理论、总体战略、政策措施研究创新,探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中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体系、布局、结构、路径和基本制度等若干重大问题。
龚建明说,生态健康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推动。他希望协同更多的力量,共建生态健康智库平台联盟,积极开展生态健康领域的理论探索、法制建设和制度创新,形成生态健康创新实践的“统一战线”,把生态健康创新与实践推上新的台阶。
龚建明认为,应结合生态保护做好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坚持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重,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增加转移支付等方式,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他说,希望国家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项目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结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加大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健全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