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一次全面深入的“体检” ——教育部专家组“望闻问切”人民大学本科教学纪实

27.12.2017  11:05

12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80周年校庆的余温尚未散去,一场简短而“特殊”的见面会在人大世纪馆揭开面纱。见面会上,学校10位校领导齐齐亮相,迎接由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领衔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对学校把脉诊断。

人大上次接受本科教学评估还要追溯至11年前,目前学校的整个本科教学及相关工作非常需要接受一次全面、深入的体检。”正如人大校长刘伟在见面会上的表态一样,学校上下对这次专家组的集体进驻表现出了高度关注。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学生,既是受访者也是把脉发展问题的参与者,他们关注着也期待着。毕竟,带着问题意识,透过外部的视野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审视,是“由外而内”地推动学校内部教学改革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本科教学质量的集中“问诊

本科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在学生身上,改革成功与否学生最有发言权。我比较关心学生的感受,希望从学生口中发现一些‘真问题’。”从教材更新到课程安排顺序,从教室布局到后勤服务,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评估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廷佺与来自3个学院的12名学生围坐在一起,认真倾听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

评估专家、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专程来到人大学生实习基地之一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实践育人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希望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以便全面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张卫国从普华永道负责人口中得知,人大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适应性,“学校构建了较完备的实践育人体系,注重实践育人,比如,实习基地较早地介入了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听课43门次,查阅31门课程的1526份试卷,抽阅22个专业和方向的689份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召开128次不同类型的小型座谈会,访谈450人次,考察4个校外实习基地和一个校内实验室……评估专家们力图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对人大本科教学工作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

不回避问题,不绕开矛盾,是评估专家们的一致行动。

如今的本科生属于‘网络原住民’一代,学校如何加强智慧校园的建设、用教育信息化改革倒逼教学方法改革?”刚刚在人大副校长刘元春的对面坐定,评估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于志刚就抛出了自己的问题。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拐棍’了,而是要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为一体。”刘元春毫不讳言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短板,饶有兴趣地与于志刚交流起信息化建设如何更好地为本科教学和管理提供支撑。访谈结束,已至中午。

     致力于引领的角色定位

12月14日上午,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意见反馈会上,专家组发布了整体评估意见: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国家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这几天的实地走访调研,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资深教授许美德对扎根“中国大地创办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命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中国高校不应该停留在西方概念中的世界一流,真正的世界一流并不是要直接照搬西方的模式,要真正扎根在中国自己的文化当中,发展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模式。”许美德说。

作为国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在“双一流”的建设过程中,人大应该起到怎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审核评估小组副组长、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吴平这几天一直在思考。

能否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高等教育的、适合于人文社科特色的指南监控办法、过程管理办法?能否通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为国内本科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能否聚焦国际影响力,推动更多优秀教材被国外大学所采用、更多代表性理论成果远渡重洋、更多优秀毕业生走上国外高校讲台?

当我们将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时,也决定了我们的育人导向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启发性、探索性、创造性。”在反馈会上,吴平说道。

审核评估更像是一面镜子

审核评估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价值在于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评估中心副主任周爱军表示。

在人大副校长洪大用看来,审核评估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自身的短板和不足,能够帮助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很有收获,很有启发。”人大教务处处长龙永红前后接受了10位专家的访谈,“作为旁观者,专家能提出一些可能被我们忽略的问题,找出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并为我们带来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与评估专家、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副校长Philippa Pattison的访谈中,龙永红了解到,悉尼大学新生的入学培训,核心在于把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精准无误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大目前也实施了新生引航计划,通过新生研讨课、新生导师等途径为新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未来应该更多地增加涉及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目标的内容。”在访谈结束的当天晚上,龙永红就在微信群里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把校情、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列入新生研讨课的固定教学内容。

我们没有依样画葫芦创一流,我们只是秉承心灵的启示,遵循教育的本质,努力做好自己,创建属于自己的样式。”评估结束后,洪大用在微信工作群发了这样一段话。(本报记者 焦以璇 柴葳)

(原文刊于《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26日第3版)

原文链接:

[中国教育报]一次全面深入的“体检” ——教育部专家组“望闻问切”人民大学本科教学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