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北京大力发展市郊铁路

20.10.2016  00:38

10月19日,“2016首都创新与协同发展国际论坛”在京开幕。诸多中外城市规划专家,围绕城市间跨区域融合、首都功能再定位、城市科技创新驱动力等展开讨论。

  中新北京网10月19日电 (记者 曾鼐)北京如何优化城市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何短板?19日,“2016首都创新与协同发展国际论坛”在京开幕。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认为,北京缺乏市郊铁路,导致与周边卫星城联通不便捷;北京这样规模体量的城市,不能过度依赖发展地面公交,必须把轨道交通体系建设放在战略高度。 

  “2016首都创新与协同发展国际论坛”,由北京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主办,俄罗斯联邦总统研究院协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作为支持单位。论坛以“首都城市创新与区域协同发展”为主题,邀请了诸多中外城市规划专家,围绕城市间跨区域融合、首都功能再定位、城市科技创新驱动力等展开讨论。 

   北京去年对津、冀投资1600多亿元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适应民众新期待、解决大城市病、实现北京可持续发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根本出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朱世龙当天介绍,截至2015年底,北京拥有两院院士766人,约占全国的1/2;各类科研院所400多家,位居全国首位;国家重点实验室120余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7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万家。 

  他说,2015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452.6亿元,占全国的35.1%,其中70%以上的技术辐射到国内其他省市和国外地区。 

  朱世龙表示,北京“将持续推动首都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要最大限度发挥好北京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服务全国、服务周边的发展,实现区域良性互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三地投资增长迅猛,出现井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首都经济研究所所长祝尔娟介绍,2015年,三地相互投资额1900多亿元,是2014年的3.2倍。其中,北京对天津、河北投资1600多亿,占互投额的80%。 

   打造多中心 加快发展市郊铁路  

  提起北京优化空间布局,赵弘强调“大都市必须建立起与其规模结构相适应的交通体系”。他说,从城市发展看,公共交通要承担80%以上的交通出行,公共交通中,轨道交通占比应达到80%。北京不能过度依赖发展地面公交。 

  他说,从世界城市发展经验来看,为避免城市功能过度积聚,一般都采取“主城—卫星城”的格局,将城市功能分解在周边地区,但卫星城离主城不能太近,且要保持高效的交通通道联系。 

  在赵弘看来,北京缺乏市郊铁路,所以导致与周边新城、卫星城的联通不便捷。他说,地铁适合半径15公里内出行需求,地铁修到郊区并不符合规律,应靠市郊铁路带动中心城与周边的发展。纽约有3000公里、东京有2000多公里的市郊铁路,北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郊铁路。 

  他强调,要真正打破单中心发展格局,发展多中心,就要打造出若干个卫星城、微中心,可以在短时间内向这些地方修建市郊铁路,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提高这些地方的吸引力,让人们乐意去卫星城、微中心居住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两个短板  

  针对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况,国家发改委京津冀规划咨询专家、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说,北京的优势资源对周边辐射效应不明显,除了体制机制和思想理念等问题外,还有一些新情况需要注意。 

  他说,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周期在缩短,即需要不间断地转化,不同于南方的民营企业,在河北、天津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决策机制长,导致科技转化成果效应不明显;此外,北京和河北之间,存在较大经济落差,诸如北京的金融、服务等功能,河北无法承接。 

  据他介绍,京津冀产业联盟愈发多样化,近2年来共有50多个产业联盟成立,不仅是政府层面的架构和合作,而是市场主体正在进行重组。他表示,产学研的结合,将是未来三地合作的重要通道,应该用市场规律促进市场成果的转化,政策要关注和支持这些产业联盟。 

  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认为,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两个短板,即西北部生态涵养区、南部功能拓展区。 

  根据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明确要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四区”代表着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 

  相较长三角城市群,武义青说,目前京津冀城市布局不合理,要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尤其对于河北来说,它的增长极应该在省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疏解,疏解的关键是周边要尽快发展。”(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