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专家从天气角度解读持续性雾和霾成因

06.01.2017  22:32

近日,从2016年12月30日持续至今的大范围雾和霾天气过程,引起了社会广泛热议。为此,北京市气象局主动发声,组织气象专家从天气条件分析解读此次雾和霾过程。新华社、中新网、北京日报、北京晨报等媒体均及时报道了雾和霾天气解读。

据市气候中心分析,2016年12月16日以来(截至2017年1月4日),北京地区气候特征为,气温偏高、湿度较大、冷空气活动少、强度弱、北风时次少,雾日偏多。

针对此次持续性雾和霾天气成因,市气象局气象专家从环流形势、静稳条件、湿度、北京地形几方面进行了分析解读。

一是环流形势助推雾和霾维持、发展。北京地区出现持续雾和霾天气主要与大尺度环流背景密不可分。2016年12月16—21日、2016年12月30日—2017年1月5日,我国中高纬地区以“纬向环流”为主,这种形势不利于极地冷空气南下影响华北地区。

二是静稳条件有利于雾和霾维持、增强。2016年12月30日—1月4日,北京地区处于“高压后部”,大气维持静稳,中层回暖明显,白天地面气温较高,对污染物垂直扩散有利。夜间地面辐射降温明显,形成“贴地逆温”,非常不利于污染物垂直扩散,能见度转差。5日白天,受低层偏东风的影响,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小雪或零星小雪,但对雾和霾的清除作用有限。

三是湿度大,容易造成颗粒物的吸湿增长。2017年1月1日早晨至上午,大气低层湿度接近饱和,平原地区出现大雾天气,部分地区出现强浓雾,最低能见度不足200米,房山、大兴、通州等地,继去年12月20日后,再次出现“雾凇”天气。

四是北京的特殊地形客观上有利于雾和霾的维持。北京三面环山,西面、北面的弱冷空气不易进入平原地区,且冷空气途经山脉后强度减弱,而来自北京南面的外来污染物却能长驱直入。北京雾和霾最严重的是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略轻。北京南部地区受到太行山前地形辐合线影响,与河北中南部山前地区形成重污染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