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围绕专业平台、专业工具、专业素质全面加强未检专业化建设

11.08.2017  10:23

 

2010年9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成立了北京市第一个独立建制的未成年检察工作专门机构。7年来,该院以确保办案质量和帮教预防效果为中心,围绕专业平台、专业工具、专业素质全面加强未检专业化建设,已帮教服务1700余名涉案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初步形成了海淀区未成年人司法衔接和社会支持两大体系。   1   加强专业平台建设   一是细化岗位设置,优化专业化平台。   探索实行专业岗位专人负责机制,设置了“刑事执行检察岗”、“观护岗”、“预防岗”等专业岗位。如“刑事执行检察岗”的主要工作为定期巡视未成年人监区、对在押未成年人权益保障进行监督、联合看守所开展在押未成年人教育帮扶活动等。   二是加强调研平台建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既注重发挥未检专家的指导作用,又注重拓宽视野,加强国际合作。聘请国内知名教授作为实证研究项目顾问,并与瑞典罗尔·瓦伦堡人权与人道法研究所开展合作,取得丰硕的调研成果。如《海淀区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被最高检全文转发并向全国基层检察机关推广。   三是加强内部联动与社会联动,实现平台资源联动共享。   对内与相关业务部门保持沟通,分享典型案例、办案经验等专业化信息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对外与公安等相关部门加强联系,积极推动未成年人司法配套工作体系和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实现资源联动共享。2014年推动海淀公安分局成立北京市首家未成年人案件审查中队;2015年推动团区委建立了12家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基地接受海淀区检察院委托,共对32名涉罪未成年人进行考察帮教,考察帮教后,最终对29人作出不起诉处理。   2   加强专业工具建设   一是以未成年人为本,完善未检工作区建设。   在检察服务中心设置专门的未成年人谈话室,在未检办案区设置司法社会工作者工作站,实现委托司法社会工作者进行社会调查和帮教的快速流转、无缝衔接;建立并定期更新未检文化长廊,2016年共接待来访参观30余次,发放《预防少年性犯罪知识手册》等自制宣传品近两万册。   二是顺势而为,充分借力多媒体信息平台。   通过自媒体传播平台宣传未成年人保护知识及未检工作做法。制作《检察官告诉您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远离犯罪》等微信作品,拍摄《校园暴力的那些事儿》等微电影宣传片;借助“海淀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等微信公众号开展法治教育,宣传未检工作理念;尝试运用网络筹款平台帮助未成年被害人筹集救助金,曾通过网络众筹为一起遗弃案件中的聋哑被害人募集安装人工耳蜗的资金。   三是充分利用政府购买服务和专项资金,建立健全专业支持咨询机制。   自2010年起,每年申请海淀区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先后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未成年被害人救助、临界预防矫治等方面重点攻坚,助力未检专业化建设;与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海淀区彩虹之家青少年服务中心等机构开展密切合作,建立健全专业支持咨询机制,7年来,共委托相关专业机构对1235名涉罪未成年人开展社会调查及帮教,提供合适成年人服务428人次,对35名被附条件不起诉人开展观护帮教,对35名未成年被害人提供救助,对23名临界预防群体未成年人开展帮教矫治,对25名涉罪未成年人及未成年被害人提供200.5小时心理咨询服务。   3   加强专业素质建设   图为海淀区检察院“建立‘守护青春’网站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荣获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制度创新优秀事例   一是定期组织专业化培训,努力打造未检工作复合型人才。   定期组织多领域、多形式的培训学习,内容覆盖法律、心理社会学、法治教育等,除专家授课外,还有案例工作坊、精品案例分析会等多种形式。目前,从事未检工作的11人中,有6人拥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3人已完成心理学知识培训,1人拥有国家初级社会工作师资格。   二是研发专业素能标准,重点培养未检专家型人才。   组织研发具有未检特色的人才素能模型,确定未成年人司法理念、办案业务素质、研究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预防帮教能力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划分为四个行为等级,形成较为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和管理使用机制,培养出全国未检业务能手、北京市未检业务专家、北京市未检业务标兵、北京市未检理论人才小组成员等一批未检领域专家型人才。   三是建设外脑人才库,提高未检工作专业化水平。   成立由来自刑法、刑诉法、少年司法、社工、律师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的未检专家咨询委员会,在疑难复杂案件办理、心理咨询、犯罪预防等方面实时提供智力支持。探索采取一案(事)一聘、课题制、项目制等方式,充分借助专家外脑形成未检工作合力。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