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在我校盛大开幕
本网讯 8月13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主办的 “银谷杯”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在我校盛大开幕。
竞赛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汪懋华院士,竞赛指导委员会委员、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竞赛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院士,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隋斌,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教授,竞赛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易维明教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管小冬,中国农业学会副秘书长秦京光,竞赛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韩鲁佳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沈立峰,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杜太生教授,竞赛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明等领导嘉宾出席了开幕式。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大学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投资人、企业家、以及参赛师生代表700余人共襄盛举。
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49所高校选拔出168支参赛队伍共650余名师生将在创新指定项目、创新自选项目、创业项目三个单元,工艺与环境、设施与设备、清洁能源工程和农业建筑四个大类中展开一场精彩纷呈的角逐。
开幕式由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林万龙教授主持。
王涛副校长首先致欢迎辞,代表学校对竞赛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对参加本次竞赛的各位师生表示欢迎,并全面介绍了农建专业和农建创新竞赛的设立背景和发展历程。他表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专业,对农业现代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办好农建专业,推动相关教学改革,大力发展农业工程,是落实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全国大学生农建创新竞赛切实推动了我国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设计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我国农业工程类优秀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高质量平台。
康绍忠院士在致辞中代表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赛的开幕表示祝贺。他表示,本次竞赛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农业工程领域的一大盛会,农建创新竞赛有效的吸引与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了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协作能力。此外,还介绍了教育部教指委指导开展的各类学科创新创业竞赛,他表示,创新创业竞赛是大学教育的环节,也是为了将学校与企业联系更加紧密,希望评委老师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选出优秀的作品,希望参赛的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互相学习,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取得理想成绩。
罗锡文院士在致辞中从好奇、刨根、成真三个角度与大家交流了创新,他表示好奇是一切创新的驱动力,当代青年学生应当根据好奇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就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梦想才能成真,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大赛努力成为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时代新人。
隋斌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对农建竞赛一直倍加关注,农建竞赛也被列入中国科协专项支持,在各相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在各院校师生的积极参与下,参赛高校和队伍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层次高、综合性强、影响广泛的竞赛之一,是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师生的交流平台。农建竞赛的举办,既体现了农业工程专业特色又能面向新农工科,对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最后,竞赛组织委员会副主任李保明教授作竞赛具体安排。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嘉宾前往体育馆观看现场作品展示,听取部分作品介绍,他们充分肯定了参赛队伍的创新精神和取得成果,给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并预祝选手们在复赛中取得好成绩。大家频频为参赛项目点赞,不时爆发出热烈掌声。
参赛项目通过现场展示、分组答辩、决赛答辩等环节展开为期两天的激烈角逐,参赛项目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涉及生产新工艺与环境调控方案,设施新型式、新构造以及新材料的开发利用、设施生产环境智能化调控设备的设计与开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产业、空间、建筑、景观、基础设施等的设计,旨在利用创新思维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扶贫的效果。
据悉,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始于2013年,赛事每年举办一次。今年适逢中国农业大学农建专业创办40周年,在各相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在各院校师生的积极参与下,参赛高校和队伍达历史新高,已经成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层次高、综合性强、影响广泛的竞赛之一,切实推动了我国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设计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我国农业工程类优秀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高质量平台。(文字/郝泽 图片/徐颖 孟祥慈 郝泽 陈永佳 刘慕霖 黄思捷 审核/童勤 李浩 编辑/郝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