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与发展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21.06.2016  03:23

6月19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八届残障与发展论坛(2016):共享发展与残疾人小康”在逸夫会议中心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兼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程凯等出席会议,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郑功成教授主持开幕式。来自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等2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北京、天津等10多个省市残联系统的负责人共120多人参加论坛。

靳诺书记对各位领导与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残疾人事业是伟大的人道主义事业,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没有残疾人的发展,也不是全面协调的社会发展。她还回顾了在新疆担任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期间走访贫困地区的经历,强调我国贫困群体中的残疾人比例还比较高,在共享理念的指导下,帮助残疾人尽快脱贫是2020年之前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脱贫攻坚的必然之举。靳书记还指出,伟大事业的推进需要理论的支撑。2007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秉承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的精神,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创设全国高校中第一个跨院系、跨学科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在高等教育界率先举起了一面人道主义的旗帜。转眼已经近十年过去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在曾宪梓先生及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搭建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残障与发展论坛两大全国性交流平台,出版与发表了大量学术成果,在国家残疾人立法与中央有关残疾人事业重大政策制定中发挥了应有作用,还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残疾人事业研究专业人才,为繁荣我国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理论研究和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包括中国残联在内的各界的高度评价。

郑功成教授对论坛背景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对残疾人事业公共投入力度最大、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残疾人受益面最广、获得感最强的五年。然而,残疾人作为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事实上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与挑战。在全国8000多万残疾人中,还有1200多万农村残疾人尚未摆脱贫困、260多万城镇残疾人生活十分困难,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及其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还存在着过大的差距。不仅如此,残疾人还面临着社会保障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就学与就业歧视、康复与社会参与困难等突出问题,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这些表明要实现让残疾人同步小康、同步社会文明发展进程还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付出巨大努力。因此,应当汇集理论学术界、残疾人专业工作者的智慧,共同促使我国残疾人事业在“十三五”期间获得更好、更快、更全面的发展,真正实现让残疾人共享国家发展成果,并成为富强国家、和谐社会的幸福成员。

郑文凯副主任指出,中国特色的扶贫攻坚与残疾人事业是中国举世公认的两大亮点,集中体现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国上下正在全面贯彻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在这个时间点上,以“共享发展与残疾人小康”为主题召开此次会议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务院扶贫办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协作开展贫困残疾人建档立卡的工作,推进残疾人扶贫攻坚,并要求各级扶贫部门与残联紧密配合,加强信息的共建共享。

程凯会长认为,本次会议的研讨主题也是时代发展主题,当前“共享发展”不仅仅指一种社会价值,更上升到了国家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共享发展”也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他表示,残疾人实现共享发展的过程是长期的,也是艰巨的,目前残疾人依然是社会中最困难的群体,他们有不少特殊的服务需求还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实现真正意义的共享发展,任务极其艰巨,需要更大的决心、超常规的举措,也要有更好的策略。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王杰秀认为,残疾人是贫困的前沿群体,也是扶持难度最大的群体,“十三五”时期需要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福利保障工作,为实现残疾人同步小康做出更大的努力。

国家发改委就业与收入分配司巡视员纪宁指出,要注重完善落实残疾人参加和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根据特殊需要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分类施策,政府要统筹规划、组织调动各级力量关注并参与残疾人事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王文铎指出,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加强舆论引导与政策宣传,推进部门合作和监督检查。

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杜鹏主持主题报告会。

在主题报告中,中国残联扶贫办主任王建军介绍了中国残联促进残疾人共享发展的一些项目及其成效,医疗救助项目得到了各级政府财政和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助残就业、同步小康项目开发了上万残疾人的就业,残疾人创业培训班吸纳了将近400个企业家并带动残疾人参加。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强调,让残疾人共享发展和走向小康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切实履行让残疾人共享小康社会的政府职责,加大残疾人共享小康社会的制度供给和服务供给力度,建设残疾人共享小康社会的依靠力量。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申曙光教授分析了中国残疾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总体设想,并表示在民生保障、共享发展的新时代,残疾人医疗保障仍存在特惠保障、特供保障、均衡保障、服务保障四种缺失,未来应该提供包括预防、治疗、康复和护理在内的广义医疗保障,建立满足不同类型残疾人需求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构建“普惠基础上的特惠制”残疾人医疗保障模式,发展残疾人服务保障,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均等化发展但在现阶段要以农村为重点等。四川省残联副理事长黄卫德基于四川省残疾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实践,指出“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模式是推动民生改善、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模式,应全面推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立雄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反贫困”为题,分析了残疾人互助合作社在扶贫中的作用,认为个体化的反贫困政策是对精准扶贫的误解,基于集体主义的互助合作仍然有其存在的理由。

在下午召开的“农村残疾人扶贫与小康”“残疾人事业与小康”两个分论坛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陆士桢教授、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吕学静、四川大学教授蒲晓红、西北大学教授许琳等24名专家学者与省级残联负责人做了学术报告。河北省残联副理事长王志恒、陕西省残联副理事长贾乃荣、北京市残联副理事长徐捷分别主持了分论坛。武汉理工大学教授邱观建、吉林大学教授宋宝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树菡、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姚建平分别对分论坛进行了点评。

与会者一致认为,残疾人贫困问题是我国现阶段贫困问题的重要方面,是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短板,必须对残疾人特别是农村残疾人的脱贫给予高度重视,助力精准扶贫,让残疾人合理分享到国家发展成果,共奔全面小康。与会者还集中探讨了社区康复与残疾人精准扶贫、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残疾人精准扶贫、地方残疾人精准扶贫机制的创新、特殊残疾人群体的需求与社会融入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好的理论与政策建议。

此次论坛上还为“第八届曾宪梓助残奖”的获得者颁发了获奖证书。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黎建飞教授宣读了获奖名单。来自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人口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哲学院、历史学院等的19位以残疾人理论与政策为研究主题的博士、硕士论文作者和志愿助残活动先进个人以及1位身残志坚的博士生获得了这一奖项。据统计,自2008年评审并奖励首届在残疾人研究与助残等领域做出出色成绩的优秀学生开始,截止2016年,该奖学金已先后表彰优秀学生195人次,其中:一等奖获得者83人次,二等奖获得者112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