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已遗忘就不能遗憾 陕津两地联袂保护遗鸥
01.07.2015 03:49
本文来源: 林业网
遗鸥于1929年4月在内蒙古西部弱水下游的葱都尔首次发现,直到1971年才被确定为一个独立的种,因此被认为是人类命名最晚的一种鸥类。由于长久以来被人类所“遗忘”,故命名为遗鸥。作为全球濒危鸟类,目前全球遗鸥数量约1.2万只,并且绝大部分分布于我国境内。我国将其定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在国际上,遗鸥亦是为数甚少的几个同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迁徙物种公约》的鸟种之一。
此次陕津两地关注遗鸥行动,旨在更好地了解认知遗鸥这一濒危野生动物的生态习性和生存状况,就其保育过程中面临的气候变化、繁殖地水位下降、越冬地潮间带退化等问题向公众传播遗鸥保护的知识和理念,进一步推动遗鸥这一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育。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肖红表示,近几年,遗鸥的繁殖地主要集中在处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毛乌素沙漠与鄂尔多斯盆地交汇处的红碱淖,定边县以及内蒙古乌审召地区。由于红碱淖雨水稀少、蒸发量加大,红碱淖周边地区荒漠化进程加快,导致遗鸥的食物——摇蚊逐年减少,遗鸥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峻影响。随着水位的不断下降也导致湖心岛数量急剧减少,从2000年13个缩减到如今的3个,直接导致了适合遗鸥的繁殖的生活环境缩小。
与大部分跨越南北纵向迁徙的候鸟不同的是,遗鸥的迁徙路线更接近于横向的东西迁徙。它们主要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和蒙古繁殖,到了每年1月底3月初,这些美丽而神秘的鸟儿便来到渤海湾地区并在这里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季;来年春季4月上旬则会重新踏上返回繁殖地的归途。一年又一年,遗鸥周而复始地在陕津两地往返迁徙。
天津市滨海新区湿地保护志愿者协会会员、天津师范大学城环学院教师莫训强表示:“从2001年在天津汉沽地区发现大面积遗鸥鸟群至今,整体情况还是非常稳定的,截止到2015年3月的数据统计,遗鸥的单次观察记录最高为11621只,可以说天津聚集了世界上90%以上的遗鸥越冬。遗鸥每年10月迁徙到滨海新区沿海滩涂,直到次年5月才离开越冬地,此期间的食物供应直接决定了繁殖地的成功率。由于遗鸥在越冬地的食物主要为潮间带的底栖生物,因此滨海新区绝无仅有的七八公里沿海滩涂潮间带为远道而来的遗鸥提供了宝贵的食物,那里几乎成为遗鸥越冬地的唯一选择。这使得保护好遗鸥在天津滨海新区沿海滩涂的越冬地在对于这个‘无法诉说自己困境的飞羽精灵’有着重要的意义。”(记者 霍艳华 实习记者 陆建树)
本文来源: 林业网
01.07.2015 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