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守护高原来之不易的绿色
30年,海拔4300米,管护面积1万公顷,管护人员最多时仅有15名。
这里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湿地地区之一,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第一个以黑颈鹤及其繁殖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月9日-14日,国家林业局直属机关党委组织国家林业局相关司局和商务部、水利部、知识产权局的青年干部,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三江源开展高原湿地保护与修复的调研。
高原上的“玉树奇迹”
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和“中华水塔”美誉的玉树,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独特的生态地位让玉树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的责任重大起来。
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统计,青海省湿地面积为814.36万公顷,占青海省总面积的11.34%,全国排名第一。青海省内陆湿地类型多样,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全省林地面积1096万公顷,森林面积4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3%。
“在高原种活一棵树真不容易。”玉树藏族自治州林业局局长昂江多杰感慨道。然而,当调研组在抵达当日、马不停蹄地来到玉树高原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时,无不被眼前郁郁葱葱的绿色所震撼。
调研团与玉树州林业局工作人员在千亩基地合影
“建设2000亩苗圃,玉树务林人仅用了45天,被人们称为‘玉树奇迹’”。昂江多杰介绍道。为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玉树州委、州政府将原灾后重建规划的德卓滩产业园区调整为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建设用地后,在青南高原的土地上创下3项之最:海拔最高、集中连片面积最大、成为首个以实验为目的的苗圃。调研组成员在苗圃基地看到,80厘米高的青海云杉已有10年的树龄,深深体会到高原播种绿色的不易。
玉树,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一场绿色的震后重建
为实现《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中提出的“生态迈上新台阶”目标,玉树州将灾后重建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同步推进。哪里有建设,哪里就有务林人的身影。自2010年灾后重建以来,玉树州、市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以生态感恩、用绿色报恩”的意识,开展各类植树造林工程、义务植树活动。其中,青海玉树巴塘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于2014年通过审批。湿地公园以保护青藏高原湿地资源为重点,以展示高原河流——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复合生态系统功能为宗旨,湿地公园规划分3期建设,时长7年。商务部青年干部张薇表示,“原先对援青、援藏干部一直怀有敬佩之情,来到高原亲历头痛、恶心、睡不着觉的高原反应时,我才设身处地理解了他们。看到这里的务林人为生态建设的付出,我深深被打动了。”
通天河畔,水声隆隆作响。据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天河保护分站工作人员介绍,通天河廊道是三江源野生动物迁徙最重要的路线之一。通过原始林和再生林进行有效衔接,恢复并完善了野生动物迁徙廊道,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发挥重要的作用。2016年,借助社区监测,牧民监测员在通天河沿区域发现了野猪及水鹿两个物种分布新记录。低海拔动物借助通天河廊道迁徙到高海拔,间接证明了区域生物廊道的有效性。近两年,玉树还先后开展了花叶海棠基地建设、村庄绿化项目,为玉树增绿、添彩。
调研团在三江源纪念碑前合影留念
为了它们自由地飞翔
从玉树出发,40分钟的车程便抵达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的海拔高度为4300米。虽然呼吸变得困难起来,但调研组成员手中相机的快门声从没停止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鵟从头上飞过,依稀可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在水中嬉戏。
“在你11点钟方向有两只黑颈鹤正要‘起飞’”。生态管护员索南斑久站在颠簸行驶的巡护车门旁,招呼着大家抓紧时机观鸟。这项工作做了10年,他早已锻炼出一双“火眼金睛”。
1986年,隆宝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在编人员仅有5名,去年增加了10位牧民为生态管护员。简陋的板房,人手的不足,却没有让这些高原务林人放松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保护区总面积1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573公顷、缓冲区面积1600公顷、实验区面积827公顷。隆宝自然保护区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中国珍稀鸟类黑颈鹤理想栖息繁殖地而闻名,被誉为“黑颈鹤之乡”。
调研团与隆宝保护区工作人员座谈交流
30年来,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争取并投入建设资金1500万元,完善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保护区监测站、鸟类救护中心,实施数字化保护区建设,建立宣教馆等。通过保护区的不断投入,鸟类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黑颈鹤数量由1984年的22只增加到目前的216只;斑头雁从几百只突破1万只;黑鹳、赤麻鸭、豆雁和其他鸟类资源数量也有明显的增长。此外,保护区还完成数据库建设、综合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宣教体系、物种监测系统等数字化建设。
为普及鸟类知识,保护区建设了100平方米的宣教馆,分为科普布展区和观鸟台两部分。在观鸟台,国家知识产权局青年干部奚卉拿着手机对着望远镜的成像拍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我一定得把它保存下来。”
团员在隆宝保护区观鸟台观测黑颈鹤
为提升社区共管能力,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黑颈鹤分布区所属草场的牧户中选聘湿地生态管护员,负责黑颈鹤主要栖息地的管护工作,不断强化保护区的监测管护能力。2015年,在全省率先完成10名湿地生态管护员聘用发证工作,并组织湿地生态管护员到云南会泽、云南大包山、贵州草海等黑颈鹤主要自然保护区学习、交流、考察,加强黑颈鹤繁殖地与越冬地保护区交流和经验共享,推动隆宝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工作。
在生态管护员昂才仁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巴桑才仁成了翻译。昂才仁拿出满是藏语的巡护记录介绍起自己日常管护路线和所见所闻。但是,当记者问到在保护区都见过哪些保护鸟类时,昂才仁却直接用汉语说出黑颈鹤、赤麻鸭、斑头雁、黑鹳……“这得益于近年来不断开展的培训,基本的鸟类名称和特征他们现在全都知道了。”巴桑才仁介绍道。在老松它开家,当调研组了解到他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时,组员们送上慰问金并和他聊起家常。成为管护员后,每个月可以增加1800元的收入,这让老松它开的手头宽裕了一些。在巡护途中,调研组还遇到了19岁的护林员义西才培,他子承父业,成为“林二代”。
子承父业的护林员义西才陪
绿色传承在这片高原上不断蔓延。调研期间,组员们“感悟生活、感悟生命、感悟生态”,将紧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政策措施在基层落实情况,为高原湿地保护贡献青春力量。(作者: 王俪玢 通讯员 罗晓强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