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旅游

20.03.2015  13:10

      在我的记忆中,旅游是一个新的字眼,三十年前并不见用过。那些年人们很少出远门,有的也是出差、探亲。即便是出差和探亲也是直来直去,顶多占一个“”,与“”则完全不沾边了。

 

      那些年管制很严,住店要有单位介绍信,无凭无据的则会被抓,当作“盲流”处理。再说几乎每个家庭都不宽裕,每个月那点收入吃穿尚且不足,哪里有闲钱花在游玩上。

 

      其实中国古代对出行就有严格的管制,自从秦朝有户籍制度以来,就实行联甲管理,人们出行要得到批准,否则就是“脱籍”。各地设有关卡,出入要凭相关的文书。有生员身份的文人可以享受很多优惠,包括出行,我们今天看到许多风景名胜处留有古代文人的足迹,说明当年他们活得比普通百姓要洒脱。

 

      近半个世纪前,我怀揣着一张生产大队的探亲证明,开始了我的旅游。那时的泰山上几乎见不到一个人,在斗母宫里,我和几个老汉围着火炉闲聊,他们问我山下的事,我恍惚觉得是在桃花源中。在岱顶,嚼着豆腐干,抿着老酒,看着山中风起云涌,竟忘记了我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我还看到了大海,看到了长江黄河,一个少年走出了教科书,见识到了真正的中国,见识到广阔的天地,觉得世上有些景色用语言描写不出,还觉得大自然在向我呼喊着什么,好像能听懂,却又说不出。

 

      在以后的日子里,旅游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甚至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一次在维也纳,在一条不长的桥上,三三两两都是中国人,他们在照相,在说笑,在呼喊。我一时觉得是在国内的一个什么景点。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有了这么多闲钱,不知道中国人这么喜欢旅游。

 

      人为什么要旅游?

 

      旅游相当于看画展,听音乐会,花钱只是为了满足视觉听觉的享受,纯粹精神消费,物质上的一点没有,花了钱,一点东西也没带走。是不是亏了?

 

      有人说,我带回了照片,每一个地方都留了影,不亏。据外媒报道,在世界各地的景点,凡是到处拍照的,都是中国人;外国人则是手拿说明书,认真听导游讲解。很多中国人认为,旅游相当于留影,听导游讲解,耽误了留影,才是亏了。

 

      人为什么要旅游?旅游能得到什么?

 

      有一次看电视,记者采访一对在中国旅游的外国夫妇,记者问:你们从旅游中得到什么?女的说:能够更好认识客观世界。男的说: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

 

      过后,我想了很长时间。女的说的容易理解,男的说的有点深,不好懂。后来慢慢我想明白了。人在一个环境中待久了,没有了刺激,没有了兴奋,没有了感悟,对自己的认识也停滞了。在一个新鲜的环境中,不同的观念,不同的饮食,不同的习俗,所有的感官信号都是新鲜的,调动了感悟,调动了思考,调动了接受与排斥。人们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定位,寻找自己的位置。

 

      旅游是学习,旅游是感悟,旅游是认识自我。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是什么?是见识,是思考,是感悟。如果只是行,哪怕你走上十万里路,也仅仅是赶路而已。孙悟空一个筋斗就能行十万八千里,可是佛祖让他一步一步走,一路穿山涉水,降妖除魔,历尽千难万险,走到西天后,他悟到了真谛,终成正果。行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也是感悟升华的过程。

 

      其实旅游和看画展听音乐会有点像,不必看得懂,听得懂,但要有共鸣。有人说,音乐建立在联想上,生活阅历越丰富的人,从音乐中获得的联想就越多,越容易被音乐所打动。

 

      我去买车,五花八门,花了眼,没了主意。导购问我:价位、外型、性能、舒适,你到底想要什么?一句话点醒了我,我并没有想清楚,到底想要什么?旅游也是这个道理,你到底想要什么?有的人想要购物;有的人想要吃不同的风味;有的人想拍照片,留影;有的人想多去几个地方,填补空白。这也是想明白了,有着明确的目的,不算白去。

 

      看来,不同的人群就有不同的目的,就有不同的旅游。对于我,不留影,不购物,不填空,我总得琢磨着带点什么回家,要不就真亏了。(hcq)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