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钱花得快?是消费金融太方便!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 题:上半年钱花得快?是消费金融太方便!
新华社记者 吴雨、李延霞
“总感觉钱花得特别快,只需要在手机屏幕上点一下,或在线下商铺扫一下,随后便是每月的消费账单如约而至。”日前,北京市民王先生谈及上半年的消费感受时说。其实,消费数据增长的背后,是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
当下,消费金融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打开手机就能看到自己的贷款额度,海外刷卡银行会主动提升额度,用手机买百八十元的东西也能用信用赊账……上半年,传统银行和新兴金融机构在消费金融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消费者却乐享其成。
上半年“钱花得快”已经反映在统计局的数据上,今年1至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561亿元,同比增长10.3%。而消费金融的蓬勃发展,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起到了刺激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天猫商户在开通蚂蚁花呗分期的首月,蚂蚁花呗在该店铺的交易额提升33%,次月继续提升26%。今年天猫618期间,蚂蚁花呗分期交易金额突破40亿元。
如果你觉得上半年钱花得快,也许因为消费金融太方便,传统银行和新兴金融机构都抢着为你服务。
今年以来,不少消费者发现,银行在消费金融方面猛然发力。年初,工商银行推出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工银融e借”,主打低价,“贷款1万,日息约1元”;建设银行不断优化快贷的操作流程,3秒即可解决贷款手续;中国银行近日发布了专为大学生量身打造的“中银E贷校园贷”……
中国银行业协会今年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显示,七成银行家认为个人消费贷款是银行的发展重点,消费金融因为具有小额分散、风险低等特点,正成为传统商业银行的“兵家必争之地”。
尽管大行的价格优势不言自明,但随着客群愈发年轻、需求愈发细化,消费者对于金融消费服务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基于互联网生态圈的金融机构仿佛更具优势。
马上消费金融首席执行官赵国庆表示,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服务、大数据已经成为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不可或缺的竞争要素,而这背后是消费金融机构开始将重心放在“人”上,挖掘消费金融背后的“人”的需求。
“目前,互联网银行、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已成为个人消费金融的生力军,与大行错位竞争,形成互补。”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介绍,尽管苏宁金融“任性贷”今年2月底才上线,但发展至今,累计放款额超10亿元。作为以“互联网银行”定位的首批民营银行,微众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该行微粒贷累计放款额突破3000亿元。
在此背景下,实力雄厚、掌握大量征信数据的银行也不能单打独斗,得谋求合作共赢。今年以来,传统银行和互联网机构的合作更为密切,工行牵手京东,农行牵手百度,建行牵手阿里,中行牵手腾讯……从合作协议不难看出,除了金融科技,消费金融、零售业务成为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银行希望借助互联网机构搜集客户的行为信息、历史消费习惯、消费能力等弱特征数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征信数据不足的问题。
“消费金融大发展的市场环境正加速形成,未来十年将是中国消费金融的黄金十年。”工行牡丹卡中心总裁王都富表示,不管是传统银行、金融消费公司,还是新兴互联网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都在积极用新技术、互联网的理念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适合的产品和服务,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将为消费金融带来更可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