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万北京市民喝上南水
2014年12月27日,历经了1276公里跋涉的南水北调中线水奔涌进京。今天是通水两周年的日子。两年来,北京累计收水19.4亿立方米,其中2015-2016年度接纳来水11.04亿立方米,是规划分配水量的105%。城区供水七成来自南水北调中线。水质始终稳定在II类以上,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100万。
供水城区自来水中南水比例已超七成
北京是资源型缺水的特大城市。南水通水前,城市用水以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再生水等本地水资源为主,其中地下水是主力水源。
通水两年以来,按照“喝、存、补”的用水原则,19.4亿立方米的进京江水,有13.2亿立方米用于自来水厂供水,2.8亿立方米存入大中型水库,3.4亿立方米用于回补地下水和中心城区河湖环境。城区自来水中的南水比例已经超过7成。
过去,北京“三杯水中有一杯来自密云水库”,而现在,南水北调中线水已经超越密云水库成了本市供水主力。供水范围基本覆盖中心城区、丰台河西地区及大兴、门头沟等新城,昌平、通州部分地区居民也能喝上南水。
目前,本市接纳南水北调来水的水厂共七座,总规模超过300万立方米。南水入京量稳定在日均340万立方米左右,其中水厂取水225万立方米(夏季供水高峰期),占城区日供水量超过七成。
居民饮水水质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在以南水北调来水为单一水源的郭公庄水厂供水范围内效果尤为突出,自来水硬度由以前的380毫克/升降为120-130毫克/升,居民普遍反映自来水水碱减少、口感变甜。
此外,因为有充足的南水保障后,本市近两年已关停城区自备井200余眼,让近60万市民喝上了市政自来水。
本市16个区与对口协作的河南、湖北两省16个县(市、区)建立了“一对一”协作关系,结对开展了一系列交流合作活动。北京已与豫、鄂两省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截至2016年底,共安排协作资金15亿元、项目510个,涉及生态环境转型、污水垃圾处理、人才交流培训、教育卫生合作等领域。
输水通州水厂提前建成两项目未来将修建第二条输水环路
目前,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已基本沿西四环以及东、南、北五环建成一条输水环路,并建设了向城市东部、西部输水的支线工程以及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三水联调、环向输水、放射供水、高效用水的安全保障格局,为中心城及城市副中心、房山、大兴、门头沟等新城打通了新的水源输送通道。
通州水厂、第十水厂基本具备供水条件,良乡、黄村两座水厂正在紧张建设中,石景山、亦庄、门城三座水厂即将开工。
未来本市还将逐步修建第二条输水环路,为中心城区人口、非首都功能疏解到远郊区域提供资源条件。
通州支线、通州水厂原计划于2020年建成,结合国家战略实施以及重点区域城市规划、人口计划、用水需求,研究优化了配套工程建设计划,提前建成了两个项目,成为城市副中心第一批建成的基础设施项目。目前通州水厂正在进行运行调试,水厂一期规模为20万立方米/天、二期40万立方米/天,远期60万立方米/天。
同时,河西支线、大兴支线等输水工程前期工作也正紧张推进,能有效支撑西部地区、北京新机场区域用水需求,并开辟连通河北、北京两地配套工程的南水进京第二条通道。
补水“卢沟晓月”重现地下水回升
江水进京后,通过向中心城区河湖补充清水,与现有的再生水联合调度,增强了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扩大了水系循环范围,城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城市河湖水质接近地表水Ⅲ类标准。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以来,北京主力水厂使用南水置换密云水库水,2016年水库总供水量仅0.6亿立方米,两年累计减少出库水量近10亿立方米。
再加上南水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共计向十三陵、怀柔、密云等水库输水约2.8亿立方米,其中存入密云水库2亿立方米。密云水库蓄水量已超过16亿立方米,创2000年以来的蓄水新高。
南水北调向昆明湖、晓月湖、园博湖、“六海”、北护城河等城市河湖补水。“卢沟晓月”得以重现,“北海泛舟”、“银锭观山”等景观效果更亮丽。
南水北调工程沿线还预留了接口,可实现与本市水利基础设施、五大水系的连通,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效益,扩大外调水供水范围、回补地下水,为城市河湖及沿线河流生态恢复提供条件。
江水进京两年来,本市地下水共压采约2.5亿立方米,2015年底平原区地下水埋深与2014年末基本持平,仅下降0.09米;2016年11月平原区地下水埋深比2015年同期回升0.42米。
(来源:法制晚报 记者:耿学清)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