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2万农牧民治沙又致富

22.11.2017  07:5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儿上。如今,嘎查家家户户都种起了梭梭林。”近日,记者走进阿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牧民胡开竞家,他和家人正忙着把肉苁蓉、锁阳装盒运往市场。
  近几年,通过发展沙产业,胡开竞每年收入30多万元。“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为我们发展沙产业带来了机遇。发展沙产业是双收益的好事,既能治理沙害又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政府鼓励农牧民植树治沙发展沙产业,通过种植梭梭林,家乡绿化面积不断扩大,不仅让农牧民增加了收入,还改善了环境。我还要继续扩大种树面积,为建设生态文明多做贡献。”胡开竞说。
  阿拉善盟是我国最适合开发沙生植物资源的区域之一,是沙生植物梭梭、麻黄、柠条、锁阳、甘草和苦豆的主要生长地。近年来,该盟提出“把阿拉善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和“把阿拉善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沙产业示范基地”的产业定位,将沙生植物产业转化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战略产业来抓,大力发展以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黑果枸杞等为主的沙生产业,演绎了一曲“让沙漠披绿装,让绿色惠民生”的沙海绿歌。
  为鼓励牧民发展沙草产业,该盟出台种植梭梭林和发展沙产业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扶持,先后在阿左旗巴彦浩特、吉兰泰、乌力吉等9个苏木镇启动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建设工程。还与中科院合作开展沙生资源植物产业的研发,启动建设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与上海绿地集团、维维集团等35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引资达671亿元。截至目前,仅阿右旗已形成300万亩野生锁阳、150万亩野生苁蓉和10万亩野生甘草3大基地。“阿拉善肉苁蓉”和“阿拉善锁阳”已被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批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著名商标。
  为使沙生产业形成规模效益,该盟提出让“沙地绿起来、企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的目标,依托肉苁蓉、锁阳等沙草充足的原料资源,引进和发展龙头企业进行沙产品深加工,实施“企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模式,既有效保障农牧民利益,也提高了沙产业附加值。
  目前,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模式发展沙产业,阿拉善肉苁蓉、锁阳、甘草和沙地葡萄产业已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加工转化率达到68%。此外,为加大沙产业科研成果及转化应用促进沙产业发展,2013年以来,该盟各级财政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资金7000多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约2.4亿元,启动实施项目77个,研发新产品、新技术40余项,申报发明专利19项,制定技术标准11项。并成功解决了梭梭与肉苁蓉种子活力的保存,建起肉苁蓉基因库。
  以企业带动基地、带动农牧户,创新“企业+基地+农牧户”种植发展模式,沙产业已成为阿拉善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目前,该盟从事沙产业农牧民约2万人,占农牧民总数的五分之三,沙产业经营性收入占纯收入42.07%,牧民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从事沙生产业,人均年收入3万至5万元,部分牧民户年均收入长期保持在20万元以上,现已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44家,约30%牧民入社。发展沙草产业、治沙又致富,有效解决了退牧还草后农牧民生活来源问题,同时实现了农牧民就地转产安居、保护家园、增收致富的新梦想。(记者 刘宏章)
西藏自治区林业工作扫描
将“绿色”送至雪域高原最后一公里 ——我区林业工作林业网
治沙增绿 富民兴企——风干圪梁变迁记
治沙增绿 富民兴企 ——风干圪梁变迁记   寒风凛林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