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二五”期间每年3000万人次参与文化活动
2015年10月29日,北京文博会开幕,老北京传统手工艺在会上展示。
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十二五”期间,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首都文艺舞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累计组织文化活动13万场次,年均参与人数3000万人次。
改革举措
文化类政务审批提效50%
北京市文化局新闻发言人关宇介绍,“十二五”期间,北京推动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流程,文化类政务受理环节从6个减少到4个,审批时间缩短为5-10 个工作日,平均提效50%。配合商事制度改革,调整“先工商后文化”的审批程序。同时,五年的时间,北京分类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对北京儿童艺术剧院、中国杂技团、中国木偶剧院、北京歌舞剧院4家已转制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协助做大做强;对新转企改制的中国评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和北京市曲剧团3家院团,给予有效扶持,帮助企业快速适应市场;保留事业体制的北京京剧院、北京交响乐团、北方昆曲剧院3家院团,开展建立名家工作室、实施项目制等机制创新。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北京画院、首都图书馆、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加强内部机制改革。
公共文化
基层文艺团队达9204支
“十二五”期间,北京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及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的“1+3”公共文化政策。
普通老百姓看到的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丰富,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累计组织文化活动13万场次,年均参与人数3000万人次。
五年间,公共文化社会化参与工作逐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基层群众文艺团队9204支,在册文化志愿者3.27万名,文化志愿团体311个。
产业发展
动漫游戏产值占全国1/3
“十二五”期间,北京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更加巩固。文化部产业司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系列指数”中,北京市文化产业综合指数连续五年全国排名第一。
据统计,2015年全市135家营业性演出场馆演出24238场,吸引观众1035.63万人次,演出收入15.4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观众人数增长2.27%,演出收入增长3.54%。特别是动漫游戏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2015年产值达455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比2011年增长近 2.5倍,出口额达58.7亿元,比2011年增长3.9倍,多年来稳居全国第一。
此外,“十二五”期间,北京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彰显。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文化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京津冀三省市文化协同发展战略研究》已被列入文化部年度重点课题。
文化传承
为非遗传承人发传习补贴
目前,北京市拥有10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昆曲、古琴艺术、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中医针灸、京剧、中国皮影戏、中国珠算),12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73个市级代表性项目,776个区级代表性项目,86 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67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97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健全的保护制度和工作机制。为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市文化局和市财政局颁布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费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至2万元,非遗单项一次性奖励金额高达100万元。“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对非遗保护投入资金共1.26亿元,其中对代表性项目扶持经费2927万元,对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912万元。同时,积极申请国家级专项资金,共计4067万元。
据悉,“十三五”期间,北京拟制定北京市非遗分类保护标准及保护规划,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实行动态管理。
鼓励和支持传承人提高技艺和开展传习活动。为北京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发放1万元的传习补贴,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整,鼓励其开展带徒授艺、展演展示、资料整理等活动。此外,还将草拟制定《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把非遗的保护措施、传承传播等问题纳入法规。
来源:京华时报 编辑:李晓 FN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