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人将疏解到行政副中心

01.12.2015  17:08

  城六区往外疏解15%人口、建设五条一级通风廊道、行政副中心以行政办公为主、通州水质未来达到三类四类标准……昨天,市规划委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背景下如何进行城市布局、行政副中心建设进行了相关解读。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表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批复十年,首都已经步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但也存在人口无序过快增长、交通拥堵、城市空间“摊大饼”、大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现在总体规划修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背景下进行,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为统筹治理“大城市病”打好基础。

  集体建设用地 要“瘦身健体

  过去十年发展中,城乡建设未有效统筹及对集体建设用地缺乏管控,导致城乡建设“摊大饼”式无序蔓延。初步统计,全市现状集体建设用地约超过1500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的45%,将近一半的平原地区搞了建设,超过了40%的警戒线。本次总体规划修改,集体建设用地成为“瘦身健体”的主要对象。

  在规模管控方面,集体建设用地要有分区、分类用地标准和减量目标。调整后的集体产业用地不能再“吃瓦片”,要跟城市高端功能对接,向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养老服务等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聚拢,并试点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等,使集体产业用地在瘦身减量的同时保障农民就业增收、提高发展质量。

生态红线区 面积占70%以上

  此次总体规划修改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增长边界,将市域空间划分为生态红线区、集中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制定差别化的管控目标和管控措施。

  其中,生态红线区面积初步划定为市域面积的70%以上,未来将重点通过平原区集体建设用地减量还绿、规划生态廊道建设等,实现75%左右的目标。该区域原则上是只增不减,严格禁建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在生态红线区内的村庄也要建设成美丽乡村和城市“后花园”。16%为城市集中建设地区,这是未来城市主要的建设空间,中心城、新城、镇中心区、独立城镇组团、重点功能区的集中建设区都在内,所有的大型建设活动必须在边界内严格控制。在城市集中建设地区和生态红线区之外是限制建设区,以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为主,主要实现减人、增绿、用地制约和城乡一体化,这也是三个区域里“减量瘦身”任务最重的一个。

  南中轴增加新“奥森

  对接京津冀区域“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特点,北京将形成“一主、一副、两轴、多点”的空间结构。

  其中“一主”为中心城区,即城六区减去海淀后山、丰台河西,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未来要严控增量,改善环境,在2020年疏解15%的人口、近200万人;“一副”为行政副中心即通州,将重点承接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及相关服务部门的疏解转移,职能定位是发展行政办公、文化旅游和部分商务配套;“两轴”为中轴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这也是形成首都空间秩序的骨架;“多点”为顺义、亦庄、大兴、昌平、房山、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10个新城和海淀山后、丰台河西、北京新机场地区3个重要城镇组团,将有序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和适宜功能的疏解。

  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透露,在新版本的总规中,长安街与中轴线都将有所延长。传统中轴线北边已经有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而南中轴也会建设一个同等规模的公园,未来形成“公园对公园”的形式;而长安街及延长线,东边是通州及大运河,西边则是新首钢产业区、门头沟和永定河,是个“河对河”的格局。

 打造5条一级通风廊道

  此次总规修改,交通怎么不堵、生态如何保护、职住平衡怎么实现都将给予重点考虑。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基础上,北京未来要实现城市整体效能和宜居性的统筹。

  在生态方面,重点地区要恢复和新建一批公园绿地,以拒马河、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泃河为主的河湖水系要逐步恢复生态功能,远期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至47%,减少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盲区。

  规划特别指出,要在中心城建立多级通风廊道系统,打造5条500米以上宽度的一级通风廊道,十余条80米以上宽度的二级通风廊道。通风廊道上游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不宜进行大型的建设开发;划入通风廊道的区域要严格控制建设规模。5条通风廊道分别是:沿植物园、昆明湖、昆玉河、玉渊潭的通风走廊,主要改善西北部通风环境;沿植物园、西五环及两侧绿化带的通风走廊,主要改善西部通风环境;沿太平郊野公园、东小口森林公园、北中轴线、后海、北海、天坛公园、龙潭公园、京沪高速及两侧绿化带的通风走廊,主要改善城市核心区通风环境;沿清河郊野公园、朝来森林公园、太阳宫公园、朝阳公园、东北五环绿地、东南五环分钟寺、京沪高速及两侧绿化带的通风走廊,主要改善CBD核心区、中心城东部地区通风环境;沿京密高速、东五环及两侧绿化带的通风走廊,主要改善中心城东部地区通风环境。

  交通方面,增加微循环系统建设和支路网规划实施,2020年绿色出行比例超过75%;进行交通需求管理,大幅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2020年小客车出行比例和车均出行强度降幅不小于25%,并进行停车综合整治。

  为了实现职住平衡,未来将加强住房保障和公平多元的公共服务建设。中心城区的新增就业岗位将重点压缩,并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中心城与重点新城方向的交通供给增加,缩短通勤时间;创新职住对接、产居联动机制;至2020年全市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70%至80%的城市社区,远期力争全覆盖。

  市政基础设施方面,要建设“海绵城市”,同时提升城市景观风貌水平和公共空间品质。重构北京“山水城市,两轴十片”的风貌景观格局,重点打造十片代表北京不同自然、文化、时代风貌特色的区域。

40万人将疏解到行政副中心

  在昨天的会上,市规划委还重点介绍了行政副中心即通州的功能定位、规划特点等。

 功能定位 明确为发展行政办公

  关于行政副中心的功能之前有很多传言,这次行政副中心的功能定位首次得到明确,主要是以行政及其配套为主,同时带动部分文化旅游、商务办公等功能疏解。文化旅游主要就是指的环球主题公园建设。

 行政机关选址 大体在长安街东延长线上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目前行政机关的搬迁到底在什么地方,选址规划已经完成,大体是在长安街东延长线上,按照程序还要报国务院定,所以具体的不能透露。

  疏解多少人:40万人

  到2017年,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迁入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远期将带动约40万人疏解至通州。目前通州新城(这是通州城区的概念,不是整个通州行政区)已经有80万人,按照规划,未来通州新城将达到120万人以上。在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通州起到的是示范带动作用,大兴、亦庄、房山、昌平都要承接不同的疏解任务。

  新城畅想:15分钟生活圈

  行政副中心规划的基本理念是创造更加优越的就业生活环境。通州多河富水,但在城市下游,现在是劣五类水,将来要达到四类、三类水平。

  交通方面,要与中心城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实现半小时到达;南北向交通网增加建设,加强与两个机场的连接,建设S6号线与平谷线;建设京唐城际、京滨城际、京秦二城际,加强北京行政副中心与津冀互联。在新城内部,通过小尺度街区、自行车和步行网络体系、杜绝封闭大院等措施,建设一个以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为主要方式的宜居城区。

  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低于中心城。增加大学、艺术中心、大剧院、会展中心、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大型体育中心、三甲医院等高等级服务设施,都市社区生活圈在15分钟步行可达。建设海绵城市,实现约85%居民居住在距公园200米范围内,步行十分钟到达公园。(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孙文文)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