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奖学金丨丁宇轩:不忘初心,努力做好有意义的事

10.01.2019  18:54

  本网讯 丁宇轩,男,汉族,共青团员,出生于1997年3月,2015年9月考入理学院化学系。曾获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等荣誉。2017-2018学年在Org. Lett. 和 J. Org. Chem. 上发表论文4篇,其中两篇为(共同)第一作者,相关成果被C&EN和Synfacts报道。

 

(图中右一为丁宇轩)

通识课专业老师影响下的改变

  丁宇轩爱好化学,但那年高考发挥得不很理想。高中时期备战化学竞赛的基础,让他学起大学的化学课程没有丝毫不适应,甚至能做到提前掌握相关知识。第一学期末,他的GPA是3.88,排名年级第二。但丁宇轩回忆:“我满脑子只有‘为什么不是第一?’这个想法”。

  在大学里,好成绩就是一切吗?丁宇轩想法的转变从一门通识课——《化学与社会》不知不觉地开始了。他仍然清楚地记得,授课老师安杰和大家的交流。安老师那时还向大家发出邀请:加入她的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丁宇轩当时想,能早点进入实验室多学点东西也挺好。于是,他毫不犹豫加入其中,“现在看来,这可能是我本科阶段做的最重要、也是最正确的决定”,而安杰老师在他眼里是本科阶段对我帮助最大的老师之一。

  丁宇轩说,老师给自己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刚刚进组时,安老师建议同学们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并且反复帮助大家修改申报材料,直到项目被批准。进入有机合成实验室,萃取和分液这种基本操作也只是从书中见识,每次操作旋转蒸发仪时更是纠结好久。从“实验小白”到现在大家眼中的“实验达人”,老师的帮助总是细致入微,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丁宇轩写完一个材料,安老师是在凌晨以后改好回复过来,让他很惊讶、也很感动。

实验室里的成长

  大一下学期丁宇轩开始科研训练,住在东区的他每周利用没课的下午、周末到西区做实验,折返奔波令人疲惫,但丁宇轩欣喜地发现自己的实验技能在一点点地进步。到了大二寒假,随着实验操作熟练起来,丁宇轩开始独立做实验了,每天不断地开反应、过柱分离,周末做不了核磁共振时就制备原料。

  实验总会有得不到预期结果的时候,丁宇轩有自己的认识,“科研实验和课本上的实验是不同的,课本上的实验都有精确的要求,按照要求来进行,就不会做不出来。而科研往往是未知的东西,做不出来是常事。”这时候就需要多去思考,况且结果不同并不一定是坏事,很多有意思的发现都是来源于意外与“错误”。

  那时他经常做实验到很晚,心里想得却是“又拿到了一个底物,太棒了!这篇文章应该快做完了吧。”忙碌中,他逐渐爱上了科研,忙碌的时间也是他实验技能进步最快的时段,包括实验基本操作、数据处理、核磁分析甚至论文撰写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大三时,他依然非常努力地工作,加上大二时积累的实验成果,这一年他在Org. Lett. 和J. Org. Chem. 上发表论文4篇,其中两篇为(共同)第一作者。他的文章被选作J. Org. Chem. 封面,“绿色无氨伯奇还原”文章更是被C&EN和Synfacts报道。

  在时间安排上,科研训练投入越多,也就越挤压知识学习的时间。但丁宇轩分析原因,采用更加高效的学习方式,仍然保持了年级前三的成绩。

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丁宇轩非常喜欢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生命就是在正确的时机行动。

  “无论未来怎样,不断努力、保持前行总没错。”这学期一开始,丁宇轩的步伐就十分匆忙。为了两周后的GRE Sub考试,他连续几天熬红眼复习;做实验的时间是从繁重课业中挤出来的,晚上和周末他都在实验室,然后在后半夜拖着近乎散架的身体回到寝室。

  这么忙是为了什么?丁宇轩给自己一个粗线条的规划——深造,做学术研究。丁宇轩谦虚地说,“老师说我还行,但是我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不适合。”眼下已是大四,大学生活还剩下不到一年,更加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尽自己的努力做好有意义的事情,争取不让大学生活留下遗憾,是他的目标。“我会选择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投入热情并且时刻提醒自己记得初心是什么,忙肯定是无法避免的,但这种忙不会变成迷茫。

  除了学习,他尝试将精力分配到更多方面,他担任班级学习委员,乐于与同学们讨论问题、互相解答困惑;在文体活动方面,是学院篮球队成员,和队友一道参加新生赛和水泥联赛,参加趣味运动会;他喜欢参加志愿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