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并召开首届“一带一路”经济论坛

31.05.2015  07:25

5月24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主办的首届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经济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出席论坛并致辞。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会长、原中国驻WTO特命全权大使孙振宇,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欧晓理,国家开发银行规划局副局长王文松,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忠,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郑新业等嘉宾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胡迺武、商务部驻西安特派员办事处副特派员刘景嵩、商务部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曾花城、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副院长陈桂林、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副总经理胡益众、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一处处长吴志峰、福建省泉州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毅雄、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联席院长彭程、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宋利芳、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程大为、北京丝路明珠贸易公司总经理吕东升、苏州帝航集团公司董事长彭操坪、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天津公司副总经理谢仕良、北京天银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唐申秋等嘉宾出席了会议。

陈雨露校长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国际合作以及国际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它将造福于沿线各国人民,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将成为今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高等学校理应在其中担负应有的责任,提供有价值的成果,为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智库保证。

陈雨露校长认为,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的成立,适逢其时。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以及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中国人民大学努力发挥强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优势,特别是雄厚的经济学学科实力,建设一流的中国特色新型大学智库,努力推出有关“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分量的理论成果和政策主张,逐步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带一路”经济问题的科学研究基地、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咨政助企的社会服务基地。

陈雨露校长还指出了亟待研究的若干主要经济问题,鼓励大家集思广益,开展更有针对性和更为有效的研究,希望研究院以首届“一带一路”经济论坛为起点,聚焦现实问题,为国家的宏大战略提供更多有深度、有见解的智库支持。

孙振宇大使在发言中指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具有坚实的基础,是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的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而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的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电、火电建设方面,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一带一路”在实践中强调在沿线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资金融通、货物畅通的目的,对推动各国的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中国的外交理念来说,我国一向重视周边,一向重视南南合作,一向重视与东南亚、中亚、南亚地区国家的合作,通过推动互联互通和大家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意义也是很重大的。

于洪君在发言中表示,“一带一路”战略已经变成了我们全民族的愿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走进世纪舞台的一项重大战略行动。提出这样一个伟大的构想和战略,首先是基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了巨大成果,同时也是对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充满自信的表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以后,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要实现这样一个宏大的构想,要动员沿线60多个国家,几十亿人口,发挥国家的优势和潜力,首要一点是政策沟通,而政策沟通的最重要手段就是做好宣传,同时也要做好智库之间的交流。建设“一带一路”是一个异常复杂、艰巨,甚至可以说是相当长期的历史任务。一方面,要搞好自己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搞好我国西部、北部、西南部、南部这些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历史、风俗、习惯、法制、文化等,以开放的、包容的心态,合作共赢的心态去稳扎稳打的推进项目。

胡鞍钢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通过中国国内的经济一体化,以及周边区域的一体化,进而实现经济全球一体化;重塑两个经济地理,一是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二是重塑或者推动世界经济地理。通过继承前面四大板块,以及党中央的三大战略,“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速区域一体化,国内一体化。其次,各战略最核心的还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可以说,中国的基础设施现代化,将带动这一轮的全球的基础设施现代化。通过“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现代化就会推动和达到进一步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一带一路”的经济地理和世界经济地理。

吴晓求教授在发言中阐释了“一带一路”与中国的大国金融构想。中国是一个大国,而且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如果不为全世界人民做一些贡献,很难成为有影响力的强国和大国。在这种背景下,“一带一路”应运而生,因为它是在新时期下中国如何走出去的战略构想。为了和“一带一路”相适应,就要构建一个与中国大国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也就是需要一个大国金融的战略设想。第一,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随着中国逐步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经济体,人民币将成为全球非常重要的,有影响力的货币。第二,中国的金融体系一定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在很长的时间里,逐步建成全球的金融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支撑“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第三,中国需要强有力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机构。

欧晓理认为“一带一路”是谋划大格局的大手笔,借用全世界都熟悉的古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符号,站在历史和价值观的制高点上,得到了多数国家的认同,是一个造福世界的伟大的和平与发展项目。

王文松在发言中表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由中国发起,是意义重大的里程碑、影响深远的大战略,它体现了大国担当,展现东方智慧,弘扬丝路精神,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前景一定光明。国家开发银行及其开发性金融理论在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来增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的能力和造血功能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开发银行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大有可为。

刘忠在讲话中简要介绍了泉州的历史,并介绍了当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总体考虑和初步实践,以及对地方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些思考。一方面,为响应“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泉州致力于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泉州市提出了融入海上战略的举措有:一是复兴“海丝”文化,设立海丝文化保护遗产专项基金,二是设立海上贸易大宗交易平台和资源配置平台,三是加快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四是搭建“海丝”的沟通拓展平台。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也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包括,助推市场,助推民族品牌国际化,助推泉州生产要素的配制,助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助推营商环境的变化等。

郑新业教授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概要介绍,发展是“一带一路”经济体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现行国际经济体系难以推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影响“一带一路”发展的因素分析、中国模式与“一带一路”发展、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传承与创新等,这也是研究院的前期研究成果。

本届“一带一路”经济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联席院长张宇主持。 张宇教授对到场各位嘉宾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并希望与会的社会各界人士继续关注和支持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的发展、关注“一带一路”经济论坛。研究院将不断努力、积极推出各种研究成果,为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贡献力量。

一带一路”战略已成为当前中国学术界特别是经济学界的重大研究课题,为发挥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作用,积极为党和国家决策建言献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在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

研究院依托中国人民大学雄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坚实的经济学学科实力,并邀请校内相关院系以及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和国家开发银行等部委机构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员,同时聘请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相关机构及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共同开展“一带一路”战略重大经济问题的研究。

研究院近期主要围绕五个方向开展研究:“一带一路” 相关国家的国别经济发展情况;“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实施,包括基础设施、贸易、金融、投资和能源等问题;“一带一路”与世界经济体系的重构及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国内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影响;“一带一路” 战略和中国其他的国家战略的协同效应。

研究院将在加强有关“一带一路”经济问题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措施,努力扩大人才培养范围,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同时,将加强“一带一路”研究的社会培训工作,为企业和政府培训人才,服务社会。

研究院拟每年举行2-3次“一带一路”经济论坛,并发布研究报告, 旨在逐步建成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带一路”经济问题的科学研究基地、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以及社会服务基地。

首届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经济论坛的举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凤凰网等多家媒体对论坛进行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