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话改革”首站采访活动在我委举行
11月9日,在市委改革办、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一把手话改革”系列采访首站活动上,我委卢彦主任向中央和市属主要媒体介绍了全市发改部门积极主动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相关情况。
三年来,全市发展改革部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自觉按照中央和本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决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谋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在“去、治、进”上积极主动作为,着力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投资政策的关键作用和价格政策的引导作用,在问题中发现改革着力点,在差别中寻求改革突破点,在动态中把握改革平衡点,打好各项政策的组合拳,不断优化供给质量和效益,为首都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去”的方面,将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当前首都最重要的结构调整,坚持一手“疏”一手“促”。一方面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以清单的方式发布了全国首个《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涉及产业占全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例达到55%,城六区禁限比例达到79%,堪称“史上最严”。目录实施以来,全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数累计达1.6万件,增量控制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制定了重点领域跨年度疏解方案和年度疏解计划,三年来全市累计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341家,调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场375家。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推进,本市常住人口连续两年实现增量和增速“双下降”,北京在用更少的人支撑着更高质量、更大总量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积极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了当前有重点项目、近期有工作要点、中期有五年规划、远期有贯彻意见的一揽子推进体系。聚焦产业平台,集中构建“4+N”的产业合作格局,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2016年1-9月,北京企业对天津、河北企业投资的认缴出资额分别达到684亿元、871亿元,同比增长60%和1.14倍。同时,按照“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要求,积极健全城市副中心工作协调机制,推动近期工作要点、重大工程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实施,行政办公区建设进展顺利。
在“治”的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用经济手段撬动资源合理配置。一方面出台更加灵活的投资政策有效增加重点领域供给总量,补齐短板。注重用好政府的钱,每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改善等领域的比重超过90%。注重撬动社会的钱,在最短时间内出台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工作的措施,持续推进重点领域146个PPP试点项目落地,为民间投资“搭台”。注重创新投融资模式,在交通领域创新提出建立本市轨道交通授权经营(ABO)模式,京投公司实现了由“单一的融资平台”到“市场资源的整合者”的转变,从机制上解决了本市轨道交通资金难题。注重优化投资环境,全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事项减少了65%,境外投资项目备案全部实现网上“一口受理”,备案时限由过去的15个工作日缩短到3-5个工作日,在公共服务类建设项目领域探索更为高效的“一会三函”审批模式。另一方面,制定多样化的差别价格政策引导资源有效配置,破解难题。在行业上,实施了全国力度最大的差别电价和差别水价,倒逼企业升级改造设备;全面推行了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减排奖励,超标加倍。在区域上,仅用346天时间就建立起了完整的分区域差别价格政策体系,先后在非居民用气、用热、用水、用电等领域实行城六区和其他区域差别化价格政策,打造中心城疏解高地,引导“水往低处流”。同时,通过实行“居民出小头、政府出中头、企业出大头”的投资政策,以及居民“煤改电”峰谷电价政策等,形成政府、企业、居民的成本共担机制,用五年时间压减了全市一半以上的燃煤,北京地区煤炭消费总量从2010年的2600万吨下降到2015年的1165万吨,有效减少了大气污染。
在“进”的方面,将创新驱动作为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努力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一方面,全国首个区域性全面创新改革方案《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获得了国家正式批复,本市相关方案也紧跟出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提速,这必将有力促进京津冀三地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积极落实改革责任,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优化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意见》等政策。在政策引导作用下,旧动能正在逐渐加快转化为新动能,今年1-3季度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近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技术收入4081.6亿元,增长21.7%。
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锐意改革,本市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并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下一步,全市发改部门将继续主动作为,为本市构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力量。
卢彦主任介绍情况
集体采访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