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法夸尔教授做客胡华大讲堂 分享海外中共历史研究热点
10月13日下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又译马若德)做客中国人民大学胡华大讲堂,发表了题为“海外中共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的学术演讲。本次讲座系胡华大讲堂第11讲,由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主办,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凤城教授担任主持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路克利、夏璐担任翻译,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以及校外的师生、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200多人参加讲座。
麦克法夸尔教授在演讲中首先阐述了“历史”与“政治”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纠结的复杂关系影响了历史书写,考验学者以客观、中立态度研究历史、复原真实的能力。其次,麦克法夸尔结合具体的党史案例,介绍了自己研究中共党史的方法和经验:重视阅读官方文献;解读领导人的回忆录;对于那些公开出版的党史著作,注意作者的以引用史料的形式表达观点、提供线索的方式;关注中央与地方史料之间的差异。麦克法夸尔以1957年整风前夕毛泽东在一次会议后与党内外干部的一张合影为案例,通过考察刘少奇当时的行止和并未参加这次活动的细节,提出研究者应该注意观察历史照片展示的高层人物关系的线索。麦克法夸尔强调,受史料的限制,今天的研究者无法得知毛泽东的内心活动,应当用常识研究毛泽东,但今天研究毛泽东时代比研究毛泽东更复杂更困难。今人并未生活在当时的时空之中,历史学家应当以常识去复原和解释历史。
在谈论治史方法的同时,麦克法夸尔教授讨论了若干海外中共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涉及中共党内关于“双百”方针的认识分歧、整风期间各省份在推行中央政策方面的差异、毛泽东在吴晗与海瑞罢官问题上的态度变化、中国共产党主席制的沿革、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解放军等议题。通过党史个案与治史经验的有机结合,麦克法夸尔教授的讲座既为听众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党史细节,又高度把握了海外中共历史研究的动态,展现出一位历史学家的睿智机敏和探求真实的情怀,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演讲结束后,麦克法夸尔教授与听众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回答了现场师生的问题,分享了自己在哈佛大学开设关于中国“文革”课程的经历,就文革的起源、性质和评价等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
主持人杨凤城教授向听众介绍了麦克法夸尔先生在中共历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回顾了15年前自己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接待麦克法夸尔教授并聆听他发表演讲的情形,高度评价了他关注中国政治和重视历史细节的治学特点。作为海外从事中共历史研究的职业史家,麦克法夸尔是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终身教授,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享誉世界的中国问题专家,精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历史研究,代表作有《文化大革命的起源》(1—3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卷,与费正清合编)、《毛泽东最后的革命》(与沈迈克合著)等。讲座现场吸引了众多听众,85岁的麦克法夸尔先生站着发表40分钟的演讲,收获了热烈的掌声。
“胡华大讲堂”目前已经成功举办11期,是以著名党史学家胡华教授的名字命名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学科品牌,是面向全校和社会公众开放的公益讲座,宗旨在于缅怀前辈学者的治学风范和学术业绩,汇聚党史学界和理论界的一流专家学者,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为跨学科的中共研究提供制度平台,发挥中共研究“求真求实、以史为鉴、资政育人、服务大众”的社会功能。本次讲座是首次邀请海外知名学者担任主讲嘉宾,有助于提升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学科的国际视野,为下一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院加强与海外中国学界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