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召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 人民大学13位代表参加座谈会并代表高校教师发言
4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召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主持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国务院副秘书长肖捷,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以及53所在京部属、市属、民办高校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校长刘伟,法学院荣誉一级教授高铭暄,原常务副校长、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冯惠玲,校长助理、经济学院教授贺耀敏,教务处处长龙永红,科研处处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哲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韩东晖,法学院副院长杨东,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物理系本科生教研室主任张威,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裕民参加座谈会。
会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主要负责人和其他高校教师代表就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发言。刘元春教授作为两位教师代表之一发言。
刘元春教授表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是中国实现弯道超车、不对称赶超战略的核心,是中国实现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的核心,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必须摒弃传统的应对式、碎片化的改革模式,要进行全面改革和全面的创新。教育改革创新的核心要点应当是以结构性问题和质量性问题为切入点,以权力关系的大调整为根本,以制度改革和创新为手段,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来着力推进改革举措的实施。他表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核心落脚点是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有创造力,才能培育出有创造力的人才,也才能真正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意识。
李克强总理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关系民族的未来,高水平教育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要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意识;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注重推动教育公平,继续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实行倾斜,让更多困难家庭孩子能够受到良好教育,在平等竞争中拥有上升通道、释放创造潜能。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国家确定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举措,鼓励公办民办各类学校办出特色、分类发展。通过一流学科率先突破,示范和带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壮大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推动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结合高校特点,简除烦苛,给学校更大办学自主权。同时,建设高水平大学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学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