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获2016年北京高校思政课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评选五项荣誉
近日,在2016年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发布,我校师生共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各一项,学校同时获得优秀组织奖。其中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彭庆红、文法学院教师马胜强指导,行政1502班学生邹璐漪等撰写的《史密斯模型下的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执行问题探究——以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为例》获特等奖,马胜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由社会学系副教授邢朝国指导,社工1501班学生李世晨等撰写的《“医漂”群体医患信任问题的是社会心理机制研究——基于对外地人员来京就医情况的调查》获一等奖;由校团委崔睿指导,高工1504班学生马泽天等撰写的《关于工业遗址上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探究——以798艺术区为例》获二等奖。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有关精神,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提升育人实效,北京市委教工委面向全市高校组织开展了2016年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征集与评选活动。我校团委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本次评选,积极组织师生多次修订论文择优报送,最终获得佳绩。
荣获特等奖的邹璐漪等同学今年暑假组建了一支“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调研实践团,深入到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少数民族地区调研扶贫工作。实践团对当地扶贫特色“院子会议”、“书记巡查”等内容进行深入考察,归纳这些特色经验和成功做法,考察其中成功经验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为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实践团还对当地扶贫工作的执行困境进行梳理和思考,分析了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内在成因,为进一步推动精准扶贫质量提升提供现实基础。回到学校后,实践团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对少数民族精准扶贫执行的现实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对政策执行理论“史密斯模型”进行本土化的调试,归纳出当地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的学理特征并形成了高质量学术论文。
社会实践课程化十二年来,学校一直坚持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门与学生工作、共青团等部门协调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工作,研究设计学生社会实践主题、内容及具体要求,并积极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论文的撰写及成果转化工作。接下来,“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组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优化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摄影:校团委、马院)
(责编: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