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 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中国人民大学130多位师生到现场聆听。当天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校长刘伟,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付来,副校长洪大用,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副校长刘元春、杜鹏出席座谈会。
靳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时代的高度,深情缅怀了马克思的伟大一生,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意义,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深刻把握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使命。聆听总书记讲话,有两点感受十分强烈。一方面,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的密切关系。正因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航船才始终保持了正确的方向,并最终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同时没有改革开放的中国,也没有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了中国人民大学命运同马克思主义的命运的密切关系。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的一个侧面反映。因此,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在致我校八十年贺信中的嘱托,进一步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进一步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努力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刘伟表示,深入学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可以从“四个统一”进行思考:马克思主义是信仰和科学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崇高的信仰,包含价值观、世界观、历史观,它是对人类未来发展的科学判断,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马克思主义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理想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几十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不能因为理想的远大而去怀疑它,也不能因为理想的美好而放弃现实的努力。马克思主义是思想和实践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诞生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实践,诞生了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前进的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性和阶级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真正地超越了阶级的狭隘性,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能够代表着整个人类对未来的美好追求。
吴付来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入体会,把这篇重要讲话精神学深、吃透。要按照讲话精神的要求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中国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原典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当前和今后,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更好把这一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洪大用表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特别需要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思想、这一科学的理论作为我们团结奋进、实现梦想的指南。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我们生动的实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人民大学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传承和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郑水泉在书面发言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坚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想信念的灵魂,决不能也决不会放弃马克思主义。充分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中国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充分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
哲学院教授陈先达表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隆重召开,向国内外充分展示了我们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是对全世界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极大鼓舞。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人类性、创造性的有机统一,是为人民谋福利的理论,永远不会过时。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只有读经典和原理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才能提升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能力。马克思主义者奋斗的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应该用实践的观点、生产的观点理解和把握共产主义科学内涵,而不是用消费的观点对共产主义进行庸俗化解读。
哲学院教授郭湛表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具有特殊的意义,改革开放40年,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道路的多样选择。我们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今天我们自信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这是对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雷声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和深刻教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是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九个方面,指明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重大使命。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蒲国良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展现了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广博的世界胸怀。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需要回望历史、放眼未来,需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200年前马克思诞生、170年前《共产党宣言》发表、100余年前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近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前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都是十分重要的时间节点。在这些时间节点分析比较西欧、俄国以及中国的历史发展情况,就越发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
经济学院副教授赵峰表示,对年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者来说,这是一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献。必须不忘初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学习经典、研究经典。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就是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青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工作者应该走出书斋,在拥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杨子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清晰描绘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客场到主场、从被动到主动、从传播到创造、从自觉到自信的壮阔历史进程;详细论述了这一伟大思想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必然性、科学性、真理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方法和路径;鲜明回答了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哪里来,为什么成功、走向哪里的问题,具有极强的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和历史温度。
经济学院14级本科生曹松林表示,马克思的精神和人格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他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与人民大学“国民表率 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全契合,我们要珍惜人民大学这座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高地,勤思好问,深思笃行,用科学的理论武器武装头脑,早日成长为栋梁之才。
社会与人口学院14级本科生任昊晨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恰逢五四青年节,马克思虽然诞辰了200年,马克思主义诞生了170年,但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年轻的,是属于青年人的。青年人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信仰和追求,深刻认识变革中的中国和世界,深刻把握时代跃动的脉搏,在与时代同行中彰显青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