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卫兴华: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超越了西方经济学

10.04.2017  09:07

生产力是社会制度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经济规律,是紧密结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的。《资本论》首先具体考察和论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然后阐明了适应这种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会经历产生、发展、成熟以及衰亡的历史过程。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也就不同……这种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阐明支配着一定社会有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有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而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历史规律。这些论述阐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讲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不仅是指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而且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是或慢或快不断提高的。《资本论》中既说明了生产力是什么,也说明了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简单要素和发展要素。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这说明生产力是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的能力,体现着人们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要素和我们日常所讲的“生产要素”是一致的。马克思所讲的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同时,生产力要素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要素的发展包括两重含义,其一是原有的生产要素会更新,如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的更新;其二是新生产要素的加入和发展。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理论。萨伊等西方经济学家最初讲生产三要素,是指资本、劳动和土地;《资本论》讲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二者提法不同,是因为着眼点不同。西方经济学只着眼于资本主义制度,所以要突出资本的作用。而马克思则着眼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旨在揭示社会形态演变的规律。所谓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指从原始社会起的任何社会生产都不可或缺的要素。西方经济学后来又纳入管理、科学等要素。而《资本论》则在一开始就从生产力发展的动态角度论述了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增加新的生产力要素,既从总体上概述、又分别论述了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新要素,如科学、管理、分工协作、自然力等。

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他反复讲科学是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在《资本论》中,他还把协作(包括简单协作和分工协作)作为生产力的要素,在《资本论》第一卷分析“协作”与“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的两章中先后指出:“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分工协作“与独立的手工业比较,在较短时间内能生产出较多的东西,或者说,劳动生产力提高了”。马克思把自然力也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要素,认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如利用水力、风力发电,利用太阳能等。马克思重视自然力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还可以从他的另一个重要观点中看出来: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和自然才是财富的源泉。根据马克思的思路进行考察,在当代生产发展中,信息网络等的发明与应用作为新生产力要素,正在有力推动生产力发展。

(作者为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原文刊于《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10日   07 版)

原文链接:

[人民日报]卫兴华: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超越了西方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