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图“乡土课堂”咂摸出正宗京味儿
明儿才到每周一约的“乡土课堂”,可昨儿一大早,刘凤鸣就翻起这几年累积的好几本课堂笔记。“这些都是从名师、专家的科研成果里听来的。每回翻出来读读它们,才觉得咱这辈子没在北京城白活。”家住马连道社区的她已经是连续五个年头赶赴首都图书馆的“乡土课堂”之约了。从当年的“上班族”到去年年底刚退休,五年来她对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了解更深,也更有感情了。
“乡土课堂”是“首图讲坛”每周六上午推出的品牌讲座栏目,由首都图书馆、北京史研究会与北京市社科联联合举办。讲座立足于北京乡土主题,以科普化的语言向市民传播北京的历史文化。自2003年1月开办以来,15年里累计举办讲座750场,13万余人次借此了解北京。“当时觉得馆里很多人文社科类讲座不构成体系,想通过专题化的形式把它们固化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课堂。”首都图书馆副馆长陈坚透露,考虑到北京最有魅力的便是三千多年的建城史,这才有了以“乡土”为题的讲堂。事实上,首图还推出了其他门类的讲堂,不过存续最久、影响最大的,要属这个“乡土课堂”了。
如今“乡愁”成了热门词汇,实际上“乡土课堂”便是“乡愁”的极佳载体。“那时我们当然预料不到‘乡愁’会被拔高到如此地步,不过熟悉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的确是很多人的夙愿。”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15年前参与了这档品牌栏目的策划,也见证了它发展的足迹——从最初每堂课二三十人到现在一百五十把椅子也不够坐,很多人盘腿就往地下坐。“他们告诉我,从这里解开了太多心中的谜团,也可以从容回答儿孙辈提出的很多问题了。”李建平举例,像北新桥东北角的那口几乎每个老北京人都知晓的古井,以及那些被传得神乎其神的所谓凶宅,授课老师都会以详实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让大伙儿心服口服地接受科学解释,不再以讹传讹。
刘凤鸣就对那些王府大院特别感兴趣。“总琢磨着当年在那里生活的人到底是什么模样儿。”她说,弄懂了这些,不仅自己豁然开朗,还能给十来岁的孙子讲讲。百姓的好口碑也反过来促使课堂品质的提升。“现在每年报上来的讲课选题有上百个,可一年只有五十多节课,只能是好中选优。”李建平说,如今研究北京城历史方面的专家、学者都以能登上这里授课为荣,“圈里内行人都知道,真正好的科普讲堂都是由名家、大师完成的,因为它必须要有扎实的科研成果做支撑。”他半开玩笑说,由于想报名登台者太多,在水平相当的情形下,一些京味儿方言讲得不地道的,都被挤下去了。
堂堂课爆满的背后,是专家、学者与市民、百姓的一次次面对面沟通的结果。原来,每年十一月至十二月间,都会由北京史研究会、市社科联、首图出面,组织热心听众开一次读者座谈会,了解他们来年想听的内容。李建平总结出三大块热门话题——名胜古迹、文化遗存以及传统故事的幕后,于是上周六的开年头堂课,他围绕白塔寺、北海、天坛三大古迹,讲了两个半小时。
有趣的是,一些热心听众回到社区还开起了分课堂。今年68岁的肖力在这里听课已经超过10年,记下的笔记簿也快十大本了。原来住在劲松社区的她办起了“社区大课堂”,用社区居民听得懂的语言,把她从课堂上听到的内容再讲授一遍。如今搬迁到东五环边上的富力又一城社区后,她的劲头儿更足了。不少人听完课后,会自发结伴儿到课堂提及的那些名胜古迹转悠几圈。(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陈涛 )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