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西宫门拟恢复行人出入功能 计划建设停车场等设施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右)
千龙-法制晚报讯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提案建议,恢复颐和园和园西宫门历史规制及使用功能。
《法制晚报》记者获悉,目前,海淀区正在进行“三山五园”区域规划,颐和园北宫门和西宫门所处的青龙桥地区复原规划已经完成,拆迁整治正在进行,计划在该处建设大型停车场、商业等配套服务设施。
前世:帝后西去玉泉山等专用门 建国后被占用至今
西宫门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遗产项目,位于颐和园西北角,北如意门西侧区域,包括宫门、南北朝房共三座建筑,总共建筑面积约213.8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2120平方米。
该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是清漪园时期专为帝后去玉泉山、香山游览时方便出入所修园门,宫门坐东朝西,面阔3间,前后廊;宫门外建南北朝房各一座,均面阔3间,宫门前有广场,南、北、西三面各建有木牌楼一座。
咸丰十年(1860年)西宫门被毁。光绪二十年重修,并在门外河西添修码头。
建国后,拆除了有倒塌危险的牌楼,西宫门、南北朝房及其园外区域被居民占用至今,私搭乱建严重,环境凌乱,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且与颐和园景观环境极不协调。
如今:青龙桥地区复原规划已完成
目前,海淀区正在进行“三山五园”区域规划,颐和园北宫门和西宫门所处的青龙桥地区复原规划已经完成,拆迁整治正在进行,计划在该处建设大型停车场、商业等配套服务设施,预计会有大量游客从颐和园东宫门、北宫门分流至此,北如意门的拥堵情况将更加严重。
出于对世界遗产组织完整性和真实性保护的考虑,以及对颐和园、青龙古镇及北宫门地区的统筹联动,孔繁峙建议,借海淀区此次所进行的区域改造升级计划之际,搬迁住户、市公园管理中心、市文物局共同参与搬迁保护修缮工作,恢复颐和园西宫门的历史规制和行人出入功能,整修西宫门、南北朝房等古建筑群,修复宫门外广场及三座牌楼,使其成为青龙古镇游线中的重要景观节点,并起到分流游客,缓解北如意门拥堵的目的。
“同时,将历史上后开的随墙门,也就是管理人员出入的便门规划为消防车辆门,避免人车混行的杂乱和安全隐患。” 孔繁峙介绍说,此建议可以起到保护古建筑,恢复颐和园区域历史原貌,提升区域整体景观效果,与青龙桥地区整治项目相匹配,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此外,针对历史原因形成的西宫门及其南北朝房和区域内现有住户的搬迁,海淀区和颐和园管理处已于2014年制定出搬迁安置方案,计划使西宫门区域与青龙桥民居拆迁共同进行,拆迁后颐和园将对该区域进行整体规划,集中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