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天公”表情的青海空管人
图为航空气象观测员们在开网页查看机场的雷达、卫星图等。 李雨浓 摄
在西宁机场候机楼旁航管楼中,万里高空之下,24小时不间断地为航班指引出一条安全、顺畅的“天路”。高原机场上冻雾、高吹雪、强沙暴、强雷雨等复杂天气时常出现,考验着“慧眼”班组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这群为航班提供实时天气状况和未来天气变化预测信息,保障航班安全运行的幕后英雄——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空管局青海分局(以下简称:民航青海空管分局)气象台的航空气象观测员。
图为航空气象观测员们在聚精会神的工作。 李雨浓 摄
24小时测“天机”
早上8时30分,阳光斜洒进民航青海空管分局航管楼的窗户,此刻的气象观测室内,“慧眼”班组正在进行早晨的交接班工作,核对气象数据、检查仪器设备、交接工作细节、填写值班日志……伴随着井井有条的交接工作完成,工作人员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为确保航班安全飞行,航空气象观测员在幕后做着大量工作。
风和日丽的天气,突然刮起一阵风,或是降下一场雨,对大多数人而言不算啥,但对万米高空中的飞机来说就没那么简单了,天气突变可能导致飞机无法正常起降,甚至造成空难。在气象观测室内,张瑞望着不断切换的一张张天气图,黑色、蓝色、红色……不同颜色的线条和符号交织在一起,外行人很可能会看得头昏眼花。
“滴滴滴,请观测员准备发送机场例行天气报告!”8时56分,工作人员张瑞刚刚从位于五楼楼顶的室外气象观测平台观测回来,就听到了编发报机的告警。她熟练地关闭告警提示框,并结合刚刚观测到的天气状况,稍作思考后在编发报系统中手工输入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对比编发报系统内的数据是否与自观系统数据相吻合,生成报文、发送报文、检查回头报、收听通波、填写观测簿……上午9时整点时段一整套发报工作在3分钟之内完成。
观测值班员每小时必须发一次气象报告,每天要发送24份气象报告,遇到特殊天气情况时发布特殊天气报告,并通知管制部门,随时准备应急操作。遇到复杂天气时,值班人员立即电话告知休息人员,后者必须在5分钟内到达工作岗位,配合值班人员做好复杂天气的应急保障工作。
图为塔台外部乌云密布, 李雨浓 摄
精确到1个小时
据民航青海空管分局气象台工作人员介绍,相比普通的天气预报,航空天气预报更加精准,要求定点、定时、定量,不能有一点含糊。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航空和气象的关系最为紧密。
西宁曹家堡机场是高原机场,地形复杂,在别的地方罕见的冻雾、高吹雪、强沙暴、强雷雨等复杂天气时常出现。严密监测、准确报告、及时服务——这些工作都时刻考验着“慧眼”班组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夏秋季是青藏高原的雷暴高发季节,雷暴天气极大地影响着航空安全,“慧眼”班组的气象观测员们必须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全方位航空气象服务。
“本场北面出现雷暴,同时北面有2个量的浓积云,云高800米,1个量的积雨云,云高900米。”一段简短的通话,是航空气象观测员日常工作的缩影。
风、雨、雷、电等天气变化对飞机起降有很大影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能见度低于800米时飞机就不能起降。所以,一般的气象预报只需要精确到一周、一天,而航空天气预报一般要精确到一个小时。空中出现的云量、云状、风向、风力等天气现象是否满足飞机起降要求,都有严格的标准,稍有疏忽,都有可能酿成大祸。
“每天都在担心天气预报不准确,习惯性地抬头看天成了‘职业病’,有时候半夜也会爬起来看天,或者点开网页查看机场的雷达、卫星图……遇上特殊天气,一宿不合眼是常有的事。”工作人员刘惠说,为确保按时发送报告,班组在电脑上设置了“告警”提示,并在经常观测雷达、卫星图的电脑显示屏边张贴有10多个工作警示条文。
起飞前3小时准备
每天凌晨2点40分,当人们都沉浸在梦乡的时候,“慧眼”班组的值班观测员已来到气象观测室。万籁俱寂,此刻陪伴着他们的大概就只有发着幽光的仪器设备、空旷的机场以及这漆黑的夜了。检查完仪器设备的运行状况,他们坐在设备前进行夜间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漫漫长夜,工作这才刚刚开始。
为了提供最新的气象预报信息,观测员需要在每日第一班航班起飞前的3个小时做准备,凌晨开始工作也便成为了观测员的日常。一则气象预报信息,关系到当天上千人能不能及时登机、按时出发。可以说,在偌大的机场,航空气象观测员是每天起得最早的人。
一架航班起起落落的背后,是一道道沉着的管制指令。每一班飞机在起飞前,机长都会拿到一份气象预报单,里面会详细给出起飞机场、降落机场、备降机场、航线及其区域的气象信息。这趟航班能不能飞由机长掌控,不过,机长做出判断的依据,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航空气象部门提供的精准预报信息。
“作为航空气象观测员,平时虽然很辛苦,但想到那么多旅客能够及时安全到家,心里也觉得很满足,因为没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民航青海空管分局气象台工作人员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