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年吸雨水1.83亿立方米
把汹涌流淌的雨水留住,滋润干渴的北京。栽种树木、维护湿地和湖泊、在居民区铺设透水砖、放置集雨尊……几十种招数把北京变成了一块大海绵,尽情吸收着雨水。据统计,仅去年一年,就有1.83亿立方米雨水得到利用,占年均可利用水资源的十分之一。
对于水资源紧张的北京来说,每一滴水都非常珍贵,天上之水更是自然赠送的礼物。据统计,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都属于快排模式,大量硬化地面让雨水只能从管道中白白流走,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近年来,本市运用多种手段建设海绵城市,把汹涌而来的雨水截留、利用。
海绵城市具有良好的“弹性”,即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需要时再将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如此一来,既减少了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几率,又能留住至少60%的雨水。
近日,记者来到北京交通大学的景观湖——明湖。只见两岸绿树掩映、假山环绕,湖中碧波荡漾、石径错落,给校园平添了几分灵气。这个看似普通的小湖,下面却埋着学校雨洪利用的中枢。明湖不仅不耗水,每年还能省水5万立方米。
说它不会消耗水,是因为湖水全部是雨水和再生水。教学区和家属区一共20万平方米,都属于明湖的汇水面积。雨水经过过滤后,顺着管线流进湖里,不会浪费掉。说它能省水,则是因为明湖相当于一个巨大的雨水贮存池,可以反向输水。通过四通八达的湖底管线,明湖与学校的绿地、教学楼、洗车房相连。现在,北交大70%以上的绿地都由湖中储存的雨水浇灌,每年能节约5万立方米自来水,学校每年也能省下25万元。
与明湖一样,本市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颐和园、月坛公园等多个公园也都已经建成了雨水收集系统。只要达到一定降雨量,园中的雨水就能流入湖中,被充分利用,能够节约不少水资源。
在海淀的双紫小区,更是有集雨“神器”。与普通的地砖不同,双紫小区的地砖上布满了空隙,透水性极强。雨水在上面停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直接渗入地下,流进850立方米的小区蓄水池。被“一网打尽”的雨水成了小区绿化、洗车的主要水源。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类似的集雨方式还有很多,包括公园综合雨水利用改造,建设雨水收集池、下凹式绿地、集雨尊等。这些设施增加了水域面积,促进了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有了集雨设施的帮助,北京的“肚量”变大了多少呢?“单是去年一年,北京就一口气喝下了1.83亿立方米的雨水,相当于80多个昆明湖。”北京市节水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到下雨天,分布在全市的2150处雨水利用工程,就张开了“嘴巴”畅快地吸吮着雨水。它们为城镇和农村地区分别收集了2700万立方米和8000立方米的水。此外,在1.83亿立方米综合利用的雨水中,还有7000多万立方米要归功于2.2万公顷的公共绿地。
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本市今年还将新建150处雨水利用工程。同时,中心城区25座下凹式立交桥雨水泵站升级改造工程、建设西郊雨洪调蓄管涵联通工程也将于今年年内完成,届时,本市将实现总调蓄能力700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