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为家园添绿
24.07.2017 13:01
本文来源: 林业网
防沙治沙为家园添绿 乌兰布和沙漠南缘,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村),梭梭挺立沙丘绵延遍野,顽强地阻挡着沙漠前侵。这里的牧民们纷纷放下牧羊鞭,转变成了植树者和护林人。55岁的牧民吴维忠,以前家里养了400多只羊,“收入不理想,一年到头只能剩五六千元。”最近几年,他不再养羊,成为森林管护员,工资从最初的一年4000元涨到了如今的1.5万元。2014年,他在自家的660亩梭梭根部嫁接了中草药肉苁蓉,今年挖了两吨半,这一项收入就达4万多元。
“如今乡亲们都争先恐后地植树造林,发展肉苁蓉、沙葱等产业。以前这里春季几乎天天刮沙尘,沙子堆在房前屋后,有时要用铲车来清理。现在风沙小多了,要找点细沙子来种个花草都困难了!”吴维忠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我国北方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在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西北、华北和东北西部,形成了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的万里风沙带。监测数据显示,上世纪末,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扩展。当时,“风沙逼近北京城”的威胁令人揪心。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不断加强,我国北方绿色屏障不断加固拓展,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人沙和谐”的历史性转变。自2000年以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保持“双减少”,全国荒漠化土地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在广袤的北方大地,一群群牛羊进棚圈,一个个草方格压下去,一片片绿色的草木在持续扩展,一座座黄色的沙丘被牢牢锁住。
“沙退人进”的巨变,源于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顶层设计和规划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务院批复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了《国家沙漠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年)》。
“沙退人进”的巨变,源于治沙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实现重大突破。沙区植被保护红线、沙化及石漠化土地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荒漠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领域的研究和改革,取得一系列初步成果。2016年,《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等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改革举措出台实施,防沙治沙的生机活力进一步迸发。
“沙退人进”的巨变,源于质量管理持续加强,重大工程建设全面提挡加速。十八大以来,我国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狠抓质量管理,提高工程成效,5年累计完成5955万亩造林任务。2013年正式启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项目,截至2016年底,试点县已达71个,封禁保护总面积达到133万公顷。十八大以来的5年间,我国防沙治沙林业方面的中央投资逐年增加,总额达389亿元,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000多万公顷,土地沙化逆转速度不断加快。
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法律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讲求科学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我国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为根治荒漠化这个“地球的癌症”开出了“中国药方”,贡献了“中国智慧”。据国家林业局治沙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防沙治沙项目及国际合作机制,在埃及筹建的中非防治荒漠化技术示范和培训中心已完成场址评估,进入筹备立项阶段。《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将于今年9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行,中国贡献、中国经验将再度让世界瞩目。
不过,我国仍然是世界上受荒漠化、沙化危害很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沙化土地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1/5。荒漠化和沙化依然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表示,我们必须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快荒漠化治理步伐,努力实现到2020年使全国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这一目标。(记者 刘 毅 寇江泽)
本文来源: 林业网
24.07.2017 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