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局局长焦瑾璞受聘担任IMI学术委员

28.11.2014  18:39

11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5期)在文化大厦举行。本次沙龙特别邀请到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局局长焦瑾璞担任主讲嘉宾。IMI副所长涂永红、所长助理宋科,特约研究员吴志峰、王芳等专家学者出席。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执行所长、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贲圣林主持。

焦瑾璞局长以“普惠金融发展与研究”为题,从发展脉络、主要模式、度量方法等角度梳理了国内外普惠金融的推演进程。首先,他对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并指出普惠金融的实质应体现在“大金融”层面,即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作为普惠金融的主要模式,银行代理具有节约交易成本的效应,而小微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则有过度“商业化”的倾向。为此,应将技术创新作为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促进普惠金融模式更新的重要渠道。他特别提出:“普惠金融有利于提高金融效率与社会稳定,在有效的金融监管框架下,普惠金融与金融稳定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

接下来,焦局长介绍了国际上发展普惠金融的经验,我国未来普惠金融努力的方向,应是“建立符合国际普惠金融理念,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特点的普惠金融体系,重点加强三农、小微企业以及城市和农村的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便利性,促进金融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互动讨论环节,在场嘉宾就普惠金融指数的编制方法以及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热点进行了交流探讨。

随后,贲所长向焦瑾璞局长颁发了IMI学术委员聘书。据悉,焦瑾璞局长长期从事金融改革、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农村金融小额信贷等方面的研究,在推动我国小微金融、普惠金融发展与研究方面居于领先地位。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双周学术沙龙,由原大金融思想沙龙与IMI双周论坛合并而成。沙龙通过“主题演讲+专家点评”的模式,对国内外宏观金融领域的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期紧跟国际前沿、拓宽理论视野、深化研究协作,为推动“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大学陈雨露校长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