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部门年中会议透出什么信息 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 题:金融部门年中会议透出什么信息
新华社记者谭谟晓、许晟
时至年中,市场对金融形势和改革发展高度关注。日前,金融部门纷纷召开会议,分析研判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明确下半年工作重点。从相关部门的会议中,能读出怎样的信息?
牢守风险底线
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整体可控,其中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3.2%,流动性覆盖率124.4%,银行业金融机构拨备覆盖率172.3%,抵御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但在部分领域一些风险因素不断积聚,要把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人民银行说,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银监会说,当前类金融业务和新兴金融活动负面影响仍在扩散,非法集资等金融违法犯罪活动仍很严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证监会说,当前各类金融风险极易关联共振,股市、债市首当其冲,要确保资本市场稳健运行。保监会说,深入治理市场乱象,果断处置一批潜在风险点,完善防控风险的长效机制。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认为,监管体系是一个框架,起引导作用,如果引导方向有问题,就得不出金融监管预期的结果。
推动各项举措真正落地生根,需要抓住“强监管”这个牛鼻子。近年来,金融业态不断丰富,交叉性、跨市场金融工具广为运用,管好金融风险、做好金融工作不是“一家”的事,而是“大家”共同的职责。
人民银行明确提出,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履行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继续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
稳步推动改革
当前金融市场出现的乱象,有金融机构风险意识不足、审慎合规经营理念薄弱、公司治理体系改革不到位等问题,也有金融监管存在空白、短板,标准不统一规则不完善等问题。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靠改革的办法解决。要稳步推动改革,就要从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两方面的体制机制入手,强化内控,明确规矩。
关于金融改革,7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释放的信息显示,要采取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补齐监管短板等措施。从金融部门的会议情况来看,提出的改革措施更有力度,也更有针对性。
具体来看,银监会提出要加强对股东穿透监管,严格监管股东关联交易、利益输送、不当干预行为,改变过度追求短期利润、造成风险后移的经营方式。证监会明确要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基础性制度,加快修复和净化资本市场生态,强化和完善退市制度。保监会则提出要推进公司治理、产品管理制度和资金运用改革,不能使保险异化为少数人的融资平台和工具。
在堵住已有漏洞的同时,补齐潜在的监管短板也势在必行。银监会表示,将全面梳理银行业各类业务监管规制,尽快填补法规空白,争取在年内出台18项新制定和新修订监管制度。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金融机构要增强风险意识,强化审慎合规经营,特别是要完善公司治理体系,落实对股东的资质和资金来源要求,避免关联交易。金融部门则要重点加强对创新业务和交叉领域的制度完善,防止监管套利,尽快实现穿透式监管。
紧抱实体经济
上半年,金融业资金空转现象有所减少,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增强。央行统计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1.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7.97万亿元,同比多增4362亿元。
下半年,金融部门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将如何发力?确保银行业全年向客户让利不少于440亿元、提升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融资能力、让保险成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既有“硬指标”,又有“软实力”,都是在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在当前我国融资结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现状下,要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同时,努力改善间接融资,推动国有大银行战略转型,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要促进金融机构降低经营成本,清理规范中间业务环节,避免变相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说,对银行来说,要优化经营理念,合理设定盈利目标,调整盈利预期,形成和实体经济长期共同协调发展的理念。监管机构则应有序降低银行监管成本,在降低银行经营成本的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对保险业来说,监管部门应发挥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来源较为稳定的优势,引导其流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实体经济“解渴”。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牢守风险底线,稳步推动改革,最终都是为了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把“好钢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