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贵州为何可以“一马当先”
贵州这次又走在前列。
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序幕开启,贵州虽以70万亩造林任务居10个省区第二位,但却是最先完成任务的省份。2015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全面实施,截至2016年3月底,贵州完成造林156.87万亩,占任务的98.05%,完成全年任务已无悬念。
从全国总体情况看,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落实情况并不十分理想,但贵州的表现却令人刮目相看。在新一轮退耕还林中,贵州是如何让这项利国惠民政策迅速落地的?
分工明确,多个部门形成共识合力推进
仅用一个月,贵州就完成7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的分解落实。
2014年9月28日,全国退耕还林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贵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紧抓加快生态建设历史机遇,各有关部门按照省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工程则集中安排在生态区位重要、扶贫开发任务重、群众积极性高、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6个市州,并于2014年10月29日将任务全部分解落实到39个县(市、区、特区)。
超前的战略眼光,让贵州再次占据了主动。
2015年3月,贵州向国家有关部门呈报2015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计划,并于5月提前下达2015年度150万亩安排计划。6月,在国家下达贵州退耕还林160万亩任务后,省林业厅在7月就将计划下达至各县,工程涉及9个市81个县。其中,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乌蒙山片区、武陵山片区3个集中边片特困地区的任务安排占全省计划任务的85%以上。目前,贵州已完成造林139.17万亩,占计划任务的87%,今年雨季结束后将全面完成任务。
贵州的领先一步并非偶然。
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后,贵州省委、省政府把退耕还林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来抓,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国家有关部委积极争取计划任务和听取省直有关部门工作汇报,并深入基层了解退耕还林工作,省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退耕还林有关工作。
高位推动,为贵州的领先一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2014年2月,贵州成立由原省长、现任省委书记陈敏尔为组长,副省长刘远坤任副组长,成员单位涉及省直11个部门的省退耕还林还草领导小组。2015年10月,省委领导班子调整后,领导小组组长及时调整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孙志刚。
多部门的通力配合为贵州的领跑提供了充足动能。
2015年1月,贵州省退耕还林还草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及分工,合力共同推进全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
扎实的基础工作,为贵州的领先一步夯实了基础。
为广泛征求农民意愿,2014年1月,贵州省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新一轮退耕还林有关问题,并明确省级财政按每亩2元、市和县各按每亩1元标准,共安排工作经费4216万元用于全省入户摸底调查工作。2月,省林业厅会同省发改委、省国土厅、省农委率先在全国开展1054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现状和农民退耕还林意愿摸底调查,全省各级林业、国土、发改、农业等部门抽调2.15万人,历时3个多月开展现地核实和宣传发动工作,使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深入人心,全省提出退耕还林申请农户比例达92.92%。
有力的监督措施,为贵州的领先一步积蓄了强大的推动力。
贵州将退耕还林工作作为全省林业重点工作的主要内容,省林业厅包片厅领导每月定期带队巡查督导,协调解决问题;全省严格执行周调度月报告制度,对进度迟缓工作不力的县提出整改措施并重点督促检查;将退耕还林任务完成和质量作为“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考核内容,一并对各级政府进行考核。
积极探索,机制创新积蓄动力扎实推进
以变应变,方有所为。
贵州各地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积极探索工作机制,摸索促进退耕还林顺利推进的有效方法。
八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通知》明确“将确需退耕还林还草的陡坡耕地基本农田调整为非基本农田”。《通知》未出台前,毕节、六盘水、黔西南、黔东南等市(州)就通过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采取“先退后调”措施实行集中连片推进,有效加快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进度。
以毕节为例。
2014年,毕节退耕还林任务23万亩,占全省任务的32.86%,在贵州6个工程市州中排名第一;2015年,毕节再获40.8万亩的任务,占全省任务的25.3%。根据生态脆弱、25度以上基本和非基本农田多为“插花”分布的实际情况,毕节对25度以上基本农田通过国土部门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后纳入退耕还林,在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未批前,由市、县财政比照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标准给予补助,做到了退耕还林的规模化、规范化。
为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毕节2014年制定了《毕节市林业生态工程先建后补管理办法》。“先建后补”措施实施后,造林主体进一步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积极配合县级林业和财政部门做好工程验收,争取及早获得财政补助资金,从而提高林业工程资金使用效益和造林成效。
《办法》试行一年多来,得到全市10个县基层单位、企业、专业合作社、造林大户等的多方面的支持,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实施退耕还林23万亩,毕节不到半年就全面完成建设任务,2015年10月下达40.48万亩任务也于2016年2月底就基本实施结束。
六盘水等地按照“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模式,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不仅加快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还将退耕还林工程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六盘水等地对相对集中连片地区,鼓励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果林和经济林等适宜产业,充分发挥林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龙头带动作用,鼓励农民参股或自主经营,农民收入增加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正成为现实。
六盘水市水城县2015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涉及3314户。在实施过程中,水城县采取“公司+农户”“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鼓励农户以土地、劳动力方式入股企业,最大程度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股份收入,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三变”发展模式,不仅让六盘水农业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农民在“股份红利”中拓宽了增收渠道,村级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也在不断增强。
不断总结,坚持“五项原则”确保推进
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贵州各地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坚持“五项原则”,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在强化政策引导的同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退不退耕、还什么林、种什么树,由群众自己定。贵州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统筹安排,做好宣传动员,对接好政策与群众意愿,引导规模发展山区特色优势产业。
坚持生态优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区域气候、土壤、适生乡土特色树种等情况,在县级层面进行总体设计,确定各地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主要栽植树(草)种,把退耕还林还草与开发扶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林种设计上,不限定生态林和经济林比例,优先发展经济林;在树种和模式选择上,优先发展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优的乡土特色经果林树种,壮大山区特色产业,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坚持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谋划,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草合理配置,大力营造混交林,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在群众有养殖习惯地区,积极倡导发展林草结合模式,在恢复森林植被的同时,为农民发展养殖业提供饲草。在雨量充沛、土壤条件好的地方,大力发展经济林及竹林、珍稀用材林等树种。
坚持连片治理与优化布局相结合的原则。
作好布局规划,分清轻重缓急,分年度、分步骤将退耕还林布局在生态主体功能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重要交通要道、河流两岸及水库周边等地,以流域或区域为单位,整村、整乡连片治理,集中连片打造特色产业带和生态景观长廊。
坚持工程建设与建后管护相结合的原则。
工程建设阶段,严格把好设计、种苗、施工、验收和资金兑现5个关键环节。施工后,县级依法确权变更登记,及时颁发林权证。通过签订合同等形式,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等检查验收结果与政策补助直接挂钩,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落实退耕农户的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切实做到工程建设与建后管护并重。
“一马当先”并不是偶然的。
贵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紧迫感,认真执行国家政策,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中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确保了退耕还林利国惠民政策迅速落地,走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的前列。
学榜样更要重落实。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更加强烈。所以,要根据新形势,像贵州一样坚持把做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较快增长的重大措施,作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要抓手,作为实现林业“双增”目标的有效途径,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谋划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