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闵庆文:乡土中国——追寻千年农耕文明的农业文化遗产
2014年11月26日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办公室主任,中国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闵庆文研究员做客图书馆专家讲座,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乡土中国——追寻千年农耕文明的农业文化遗产》的精彩报告。我校科学技术处娄安如处长担任嘉宾主持。
讲座开始,闵老师很有感触地抒发了自己对农村、农田和农业深厚的情感,并表示希望更多的学者、同学关注、投身农业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中,同时代表研究团队向广大研究人员发出盛情邀请。
在闵老师及其团队的奔走和呼唤下,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农业文化遗产评选与保护的国家,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农业文化遗产也愈加关注和重视。闵老师指出,2014年是农业文化遗产快速发展的转折之年,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将会进入一个更好的阶段。
接下来,闵庆文老师为现场观众介绍了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河北宣化葡萄园、浙江会稽山古香榧群、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等11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幅幅农地图片,一个个乡村故事,让我们对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体会到中国农业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为先人们的智慧惊叹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思考。
在领略了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魅力之后,闵庆文重点讲述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在比较了农业历史学家、农业民俗学家等代表性观点后,闵老师提出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创作的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技术与知识集成。随后,闵老师阐释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分类及其特点。
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它的保护模式也有所差异。他举例称,对于浙江省青田传统稻鱼共生系统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来说,其生物物种、环境等在生产过程中会发生动态变化,我们应该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典型的活态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的保护和多功能的拓展同时,还需对其进行适度的利用,实施就地保护、示范推广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也非常重要。
最后,闵老师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东方文化的载体,也是农业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资源,更是保持中国文化魅力的关键。更重要的是,通过挖掘千年农耕文明中天人合一的智慧之道,使今人时刻铭记乡土中国的文化内涵,守护住文化基因,让子孙后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根脉。”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