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中跑出快乐 北京城有一帮打冰球“老炮儿”

15.02.2016  18:31

  每到冬天,北京的河面上冻结冰,冰上运动爱好者们纷纷出动,开始享受冬季独有的乐趣。这些冬季户外运动爱好者大多是老年人,其中引人注目的有一群冰球爱好者。当大部分人在冰上孤独起舞时,这群打冰球的老人在快速追逐,大声呐喊,在寒风刺骨中跑出了火热与快乐。

   就数玩儿冰球的最热闹

  猴年春节前夕,一个普通冬日的午后,护城河龙潭东路附近的冰面上热闹异常。

  冰钓爱好者在岸边守着鱼竿,晒着太阳困恹恹地聊着天。三五位老人聚在北边的河岸上,穿着泳裤戴着泳帽做准备活动,打算一会儿下水冬泳,他们面前是一片冰层被敲开后露出的水面,旁边还放着敲开冰层用的长杆。再往北隔开十几米,以老年人为主的滑冰爱好者们或快或慢地在冰上蹬步移动,有的姿势优美,有的露出初学者的笨拙。也有家长带着孩子小心翼翼地来到冰面上,在离岸边最近的地方慢慢走,不时停下来看看远处的滑冰者。

  毫无疑问的是,来自更远处的欢笑声吸引了绝大部分围观者的注意。

  这是一片约五六米长、横跨河面的场地。这个区域里,六名老人手拿冰球球杆,追逐着黑色片状的冰球,快速滑动拼抢。他们分成两队,一队穿白色球衣,另一队穿红色球衣,有人进攻,有人防守。拼抢时,没人懈怠,奋力追逐,得到控球权的人不失时机地射门,不管进与未进,六个人都会喜笑颜开地评论几句,并准备再次开球。

  在这片冰面上,打冰球的老人们是最有活力也最引人注目的群体。不时有路过的人停下来观看,看着看着就被他们的热烈气氛所感染,脸上不由自主地泛起笑意。

  下午3点多,陆续有两名“球友”加入。其中一人骑着自行车,后架上驮着如大行李箱般的装备袋,里面放着球衣、护具、球杆和冰鞋。下车后,他跟在场边休息的球友简单问候,便开始更换球衣,穿戴护具。其间有几次,球被打到他附近,滑过来抢球的球友顾不上跟他打招呼,他却依然开心地招呼着,看到射门没进,也会跟着调侃几句。

  约半小时后,老人们重新分组编队,开始了下半场“比赛”。

   因“非典”玩轮滑着迷上道了

  身穿白色球衣的老李在场上跑了一阵之后,不紧不慢地滑到用一双运动鞋摆成的“球门”边站定,一手拖着球杆,另一手不停擦着汗。老李已经跑得脸通红,汗珠不断地从额头上渗出、滴落,他已经有些白发,此时整个人周身都在散发着热量。

  从学会滑冰到现在打冰球,十多年的时间犹如弹指一挥。

  当天下午稍晚一些加入“比赛”的杨和(化名)被大家戏称为“队长”。正是他带着老李,从最初玩轮滑一直坚持到如今的打冰球。这一切还得从“非典”那年说起。

  2003年春天,“非典”来袭,偌大的北京城空了。杨和在家里闷得发慌,机缘巧合地得知有轮滑爱好者还在组织室外活动,便决定带上老伴儿一起学轮滑。“不难,特快就学会了。”杨和跟老伴儿坚持认为,成年人比孩子学得快,“因为理解力强,知道怎么使劲;姿势什么的,教练一点就透。”那年的春天和夏天,杨和老两口经常跟轮滑爱好者们“刷街”,“”得最多的是长安街。“以前长安街上都是人,那年可好,晚上几乎没有车。”回忆起当年,杨和的老伴儿依然很兴奋。

  冬天很快到来,外出“刷街”已不太适合。对滑行着迷的杨和听同伴说,护城河结冰了可以去滑冰,于是又开始撺掇老伴儿一起学滑冰。就这样,老两口又与滑冰结了缘,很快就能在冰上潇洒自如。

  究竟是哪一年开始学打冰球的,杨和说不清,仅模糊地记得“大概是过了两年左右”,“我也是看见有人拿着球杆在冰上练,觉着挺有意思,这才开始学”。打冰球需要有同伴,杨和渐渐叫上了几个玩轮滑、玩滑冰的老朋友一起学,进而组成了如今一起“打比赛”的小圈子。

  其实,杨和他们也带动了其他滑冰爱好者。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有三四名自己带着球杆和球练习滑行、抽射的滑冰者,累了就停下来看看杨和他们正在火热进行的比赛。

   “不爱感冒, 抵抗力强了”

  老李也是先接触轮滑,随后开始滑冰,只不过他当初是陪着女儿学轮滑,没多久自己也学了起来。老李的腰有旧疾,他每滑一会儿就要休息一下。有时,队友会开玩笑地说他“偷懒”。

  “不是我偷懒,确实是身体原因。”打冰球多年,老李深深体会到打冰球是个体力活。

  “别的不说,单论打球就挺耗力气的。”老李指着冰面上铺着的一块防水布,上面堆满了球友们的个人物品,最常见的是大号行李箱。他指着自己的箱子说:“这箱子我自己带着出来坐地铁,一来一回,光拽着箱子有时候我就觉着累,更别说把这些护具什么的都穿到身上连滑带跑了,滑起来之后,自重、这身衣服的重量都得算进去,要是体格不行真是跑不了多久,打球跟自己滑冰还不一样,要求你速度快,有爆发力,还得能紧急制动。

  因此,老李和球友们并非天天出门打冰球,他们也有需要休息的时候。“毕竟不是年轻人,这半天打下来确实挺累的。”在微信群里,球友们经常商量打球的时间,有时球瘾犯了,也会连着打上几天。

  除了体力和时间,他们还要投入金钱。球友们的装备有自己买的,也有一起团购的。“像球衣、队服这种正版、仿版无所谓,而且现在仿的质量也都不错,所以可以买仿版的,不碍事。”他们更看重护具的质量。“护具必须得正版,得配全了,毕竟有身体冲撞,岁数也不小了。”老李指指场上快速滑行着的球友说,“现在我们就是没头盔,护肩也不全,但护腰、护膝什么的基本上都已经配全了。家里有钱有条件的就从国外买了,条件一般的就买便宜的,护具真的很重要。

  对于打冰球这件事,老李说“会上瘾”,却又总是“埋怨”杨和:“我不想来,他非叫我来,没辙,得服从组织命令啊。”假意埋怨之后,老李也承认:“确实喜欢,而且确实对身体有好处,常锻炼真的不一样。

  杨和的老伴儿滑冰累了,也会在一旁看“球赛”。她觉得滑冰给老伴儿和自己带来最大的变化是“更开朗”了,“越来越爱玩,在这儿滑冰打球的人,有好些本来不认识,多来几次脸熟了,再过一阵子就成了朋友。”对老李而言,虽然打球累,但他也不愿放弃,“不爱感冒,抵抗力强了,比在家窝着强,有时候打完球我们还一起聚餐,说说笑笑的,热闹着呐。

   虽是滑野冰  但照样自觉维护

  尽管这片冰面被称为“野冰”,杨和他们也被称为“滑野冰的”,这群人却一直遵守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自觉维护冰面。

  每当紧急制动或急转弯后,冰面会被冰刀划出又粗又深的痕迹。休息时,总会有人用冰刀对着痕迹进行修整,将周围的碎冰填进去,再细细地踩上几个来回。

  护城河边也有人借着灯光滑“夜场”。第二天人们再来时,总会看见冰面上干干净净,碎冰和一些杂物被扫到靠近河岸的地方堆起来,为了方便大家换鞋而用的椅子和小板凳同样规整地放在冰面上。

  “连扫帚都是爱好者自己带来的。”杨和说。在护城河上滑冰的这么多年里,杨和最真切的感受是“大家都喜欢这儿”,“毕竟冬天在这儿滑冰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时间长到都成了冬天的一个特色了,成了固定的点儿,大家自发地来,自发地爱护,其实也挺好。

  也有一些小插曲。大家自发带来的扫帚通常放在冰面或岸边,前些年经常不翼而飞。到底是谁拿的,大家都说不清,只好把扫帚藏在附近的灌木丛里,或者放到不易被发现的僻静地方。

  也有很多人担心安全问题。老李说:“虽然我住得比较远,但是群里有住在这附近的啊,比如我们当天想滑,上午住得近的在这儿看看情况,不行我们就不来嘛。滑了这么多年,说实话,冰面适不适合滑、安不安全,我们也能看出来。

  记者 习楠

      (原标题:打冰球的“老炮儿”们很讲规矩)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