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让绿色“家底”更加厚实
18.02.2016 09:51
本文来源: 林业网
让绿色“家底”更加厚实 ——贵州省林业发展纪实 2月14日,春节假期结束上班第一天,黔贵大地,从西部乌蒙山区石漠化的坡岭上,到东部武陵山区的沟壑间,从北部大娄山区的退耕坡地上,到南部月亮山里高铁、高速公路旁,到处可见人们举锄挥铲,培土种树。
这一天,贵州省市县乡村约10万名干部群众上下齐力拨动绿色琴弦,义务植树约50万株。这是贵州深入开展“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二个年头,新春伊始,五级干部以此行动向社会宣示:以宜林荒山荒坡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石漠化综合治理为重点,贵州将把绿色这一“底色”装扮得更加浓墨重彩。
“十二五”以来,贵州以深化林业改革为总动力,以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全省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2011年至2015年,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2161万亩,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到2015年底,全省森林面积达1.32亿亩,森林覆盖率超过50%。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每年达4200亿元以上。全省林业总产值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15年达到810亿元。全省共建有78个森林公园、104个森林和野生动物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40个湿地公园。
“贵州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林业各项工作驶进了‘快车道’、跑出了‘加速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黔贵大地真正落了地生了根。”贵州省林业厅厅长金小麒说。
绿色行动,让绿色“底版”更加浓墨重彩
大方县小屯乡滑石村村民李国富清楚地记得,过去家对面的山坡是光秃秃的一片,一遇下雨天,山洪、泥石流是常有的事。“现在不同了,满山都是树,水土流失少了,住在这里也安心。”变化来源于这些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荒坡种满了树,树苗一天天长大,环境也随之改变。“荒山穿上了绿衣服,环境好了啥都好。”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修复。同时,贵州省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贵州省委、省政府认为,良好的生态是贵州后发赶超的优势,绿色是多彩贵州的主色调。贵州不仅要保护好这一优势,还要进一步擦亮,让这一绿色“底版”更加有魅力。多年来,贵州先后出台政策措施给黔贵大地增树添绿。通过坚持不懈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和实施生态扶贫等工程,2011—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一年一个百分点,同时,水土流失面积一年减少一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2015年,贵州启动“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让贵州大地绿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山地经济强起来。按计划,到2017年,全省将完成造林绿化任务916万亩以上,力争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4%,林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
二月春风起,植树正当时。“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探索:遵义市倡导开展“月月造林”;毕节市将“绿色毕节”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一号工程”加以推进;全省各地加强领导示范引导,建立市、县级领导示范点1000多个。
为让荒山披上“绿衣”,贵州将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珠江防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加大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设立绿色贵州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培育特色经济,使生态和经济有机结合;推行“先建后补”“先退后补”等方式,通过造林资金补助、财政补贴、贴息贷款、表彰奖励等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投劳开展造林绿化。
“对贵州的发展来讲,‘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意味着‘守住生态底线’已经从思想认识层面上升到实实在在的行动;意味着自然生态系统将会不断修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将会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将会日益丰富;也意味着贵州石漠化治理迎来历史性机遇,并将取得突破性成效。”贵州省林业厅副厅长黎平表示。
创新探索,深化改革激发林业活力
锦屏县平略镇归朝村村民黄德富对林权制度改革带来的好处体会很深。2012年,黄德富患病住院,急需用钱。束手无策之际,他想到了自家的几亩林地,于是向村里递了采伐申请,村里开了会,按程序公示后,采伐申请很快就批下来了。卖林木得了1万余元,“解了燃眉之急。”
从2012年起,锦屏县在平略镇实施“村级单位的创新林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试点,探索“资源利用科学化、林政管理制度化、林权流转规范化、基地建设产业化”的林业“四化”创新管理模式,把原属林业部门的采伐指标分配、监督、销售等职能下放到村,由村里根据自身实际和群众的需求,自行操作。
“试点的目的就是放权到村、让利于民。”锦屏县平略镇党委书记龙令炉介绍,此举简化了程序,降低了成本,群众得方便。“群众掌握了自己山林的处置权,他们更愿意按需砍伐,也更加爱护和珍惜林木了。”归朝村村支书朱法炎说。
这是贵州省不断深化林业改革的一个缩影。“十二五”以来,贵州省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着力破解发展瓶颈,激发发展活力。
2014年,贵州出台《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实施方案》,正式划定了全省包括林地保有量等在内的9条林业生态红线,红线区域面积共9206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85%;2015年,贵州省率先在全国出台的《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规定了在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工作中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将问责、惩戒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与此同时,贵州在荔波、赤水等4个县(市)启动了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实物量负债)党政领导离任审计试点工作,启动了全省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物量表)编制。
一系列探索与改革,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全省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共完成勘界确权面积1.3亿亩,占林改面积的97%;发(换)林权证面积1.29亿亩,占已勘界确权面积的99%;特别是近5年来,全省共建立交易服务机构48个,林权流转面积累计392.67万亩;全省共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3.8亿元,抵押面积56.4万亩;全省森林投保面积达8894.9万亩;成立各类林业合作经济组织2601个,19家林业专业合作社被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兴林富民,引领绿色产业发展
前往镇宁县城关镇,在沪昆高速沿线,一片片绿树相连,沿着山坡起伏。镇宁县林业局副局长钟荣辉介绍:“这是县林业产业种植区,这一片种的是我们镇宁特有的李子品种——蜂糖李,前面一片是最近两年引进的优质樱桃品种——黑珍珠。”
近年来,镇宁县林业局在完成造林绿化任务的同时,引导村民们大规模种植经果林。六马镇板乐村的尹华芬种植了60余亩李子树,每年收入达10多万元。在六马镇,像尹华芬这样的种植大户有10余家。目前,全县共计种植经济林8万余亩,不仅增加了生态效益,也增加了经济效益。
对贵州而言,林业产业对于民生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区省份,贵州山地、丘陵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2.5%,大多数贫困人口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山区、高寒山区。贵州扶贫开发的潜力在山、希望在林,解决脱贫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发展经济林,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近年来,贵州坚持把兴林和富民作为林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加大力度调整生态与产业、兴林与富民的关系,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如今,赤水竹产业、乌当花卉苗木产业、关岭火龙果和花椒产业、湄潭、凤冈和都匀茶产业、玉屏油茶产业、大方天麻产业、龙里刺梨产业等迅速崛起,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为了助力旅游产业发展,林业部门还强化绿色通道建设,结合林业工程绿化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打造多彩贵州生态景观大走廊,给过境贵州的游客留下美好印象。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中,各地重点绿化美化民族特色村寨,鼓励扶持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兴办乡村旅游业。
绿色家底逐年厚实,“绿色贵州”新名片越来越亮丽。“十二五”期间,贵州整合涉林项目资金6.2亿元发展林业产业,带动社会资金30.8亿元投入林业。全省经济林总面积达到2258万亩,花卉及观赏苗木种植面积38万亩。全省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1038万亩。全省森林公园接待游客约1.3亿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近130亿元,带动周边农户脱贫增收,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000亿元。
“拨动绿色琴弦,跳动绿色发展音符。”“十三五”期间,贵州将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脚步,到“十三五”末,全省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60%,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每年达5000亿元以上,实现林业产值2000亿元以上。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贵州正在描绘一幅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美好画卷。(记者 黄娴)
本文来源: 林业网
18.02.2016 09:51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