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绿:生生不息

21.07.2016  12:03
绿色发展 知行合一
贵州绿:生生不息       近年来,绿色已经成为贵州生态发展的主色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就曾赞誉贵州,“在这里,我们可以处处感受到绿色发展的脉动和气息,体会到推动绿色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刚刚闭幕不久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的主题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知行合一”。
  而悉心回顾贵州这几年的生态发展,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主题恰恰是贵州省近年来发展方式的一个美好总结。
  在大数据等高科技产业带领下,贵州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进快速发展。同时,论坛的举办使贵州国际知名度迅速提升。贵州的发展让世人看到了“知行合一”这一中国传统科学的实践论。
   传统智慧:长寿“密码”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传统。专家指出,生态问题的最终解决,并非要屏蔽技术与工具,而是要通过生态人文精神的培育,并将其植入日常生活,重建人与自然的亲缘关系。
  而这样的智慧,也正是一直以来贵州人民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蒋秀林是一位80后村主任。他也是铜仁市万山特区最年轻的村主任,这在当地几乎人尽皆知。和他一样出名的,是他所在的村庄——挞扒洞村。
  这个坐落在贵州省东部的小村落,绝大部分村民都姓蒋,相传是为了躲避军队抓壮丁而搬迁到大山深处的。于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格外长寿。
  “村里的老人,如果在80多岁就去世,是非常少见的,因为大部分都能活到比这更高的年龄。”蒋秀林说,自解放以来,这个村庄共出现百岁老人35人。在2000年,村里又同时出现5位百岁老人。
  村子长寿的秘诀,一直众说纷纭,没有权威部门的定论。但是村子里的人们都承认的一点是,村庄生态好与人们长寿密不可分。
  据介绍,挞扒洞村分布有针叶林、阔叶林、灌木丛以及水生植被等类型,共有维管植物107科、219属、271种。还分布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43种,占全省669种的20.5%,这其中大鲵、猕猴、穿山甲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1种。
  难怪有专家感叹,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生态范本。而这个范本,其实完全可以扩大到整个贵州来看。
  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6月,贵州省百岁老人总数达1199人,其中女性百岁老人894人,男性百岁老人305人。
  贵州省有多个省级长寿乡,尽管每个长寿乡的长寿秘诀各有特点,但是在长寿的成因中,各地的研究无一不提到生态环境。
  青山不老人多寿,是贵州“天人合一”生态传统的生动写照。
   绿色贵州:野生动物的“传奇”
  在贵州生态文明发展的实践中,绿色已经成为贵州生态的主色调。俞正声主席就赞誉贵州,“在这里,我们可以处处感受到绿色发展的脉动和气息,体会到推动绿色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而也正是这样的绿色脉动,书写了贵州野生动物的“传奇”。
  贵州是一个动物的王国。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绝佳的环境。
  在这里,不但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多样,居全国前列;还能找到许多独特的动物。
  “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分布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威宁的草海是黑颈鹤越冬的主要栖息地;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叶猴的世界上最大种群分布地也在贵州……
  资料显示,贵州已探知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87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6种,Ⅱ级保护动物71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的野生动植物18种,附录Ⅱ的野生动植物45种,动物种类在全国居于前列,素有“动物王国”的美誉。
  为了保护贵州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贵州从1978年开始建立自然保护区。
  据介绍,贵州自1978年建立第一个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以来,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实施,目前,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体系已经初具雏形。
  据了解,目前,全省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22个。有茂兰、雷公山、梵净山、麻阳河、宽阔水、习水、草海、赤水桫椤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与云南、重庆、四川共同拥有的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省级自然保护区有佛顶山、大沙河、百里杜鹃、百面水、纳雍珙桐、独山都柳江源保护区6处,其余为市县级保护区。
  建立保护区以来,区内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保护、种群数量也得到较好恢复。
   人的故事:生态使者践行生态文明
  根据生态文明发展的趋势,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2016年年会的主题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在贵州提出的哲学思想。而这样的思想,其实早就扎根在贵州人民关于生态保护的实践中。
  7月10日,贵阳市首届十佳生态文明使者命名仪式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会议向倪文勇、杨华、曹洋、雷月琴等十位市民,授予了“贵阳市首届十佳生态文明使者”称号。
  雷月琴是贵阳市远近闻名的“护水老人”,也是贵阳市生态文明基金会年纪最大的志愿者。79岁的高龄,32年的护水路。她的手曾被无良的污染者扭伤,她那双老迈的腿,踏遍了贵阳红枫湖、百花湖和阿哈湖三大水缸和全市大大小小的十多条河流、支流。
  倪文勇创建了生态文明企业。他的企业围绕“节能、环保、低碳”这三个关键词,获得了16个相关的专利;投入6000万元换上全新的环保型装置,实现了废料、废水全部回收再利用。
  曹洋结合贵阳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际情况,带领同事们一起起草制订了《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暨奖惩办法(试行)》,这部号称贵阳最严的考核办法,促进了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这些生态文明使者,尽管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但是,他们都是践行生态文明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