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查我征信?网上金融授权须谨慎
本报记者 耿诺 孙奇茹
需要贷款,申请查询自己的征信记录时才发现,有一家并不熟悉的银行曾经查询过自己的征信。这让市民刘先生感到有些恐慌。“谁背着我查我的征信?是不是我的信息被人卖了?会不会涉及更多信息泄露?”昨天下午,他联系本报,发来一连串疑问。
刘先生口中的征信,其实就是他的个人信用记录,也被称作个人的“经济身份证”。这张“身份证”上的信息在自己不知情的状况下被他人看了个底儿掉,其中隐藏的风险不容忽视。
陌生的“微众银行”
查询刘先生记录的,是一家名叫“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的企业。而当记者在百度上搜索“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时,居然跳出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查我信用”的关键词索引。
搜索结果的第一条,是2015年9月的“百度知道”。当时有人说“发现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9月9日未经授权擅自查询我的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理由为贷款审批,我跟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没有任何业务来往,也没有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可以查询我的个人信用报告”。
同样的帖子,出现在了水木社区、知乎等多个网站上,且发帖时间都集中自去年9月开始,问题的焦点,渐渐集中在微信和QQ定向推出的“微粒贷”业务上。这个业务背后的运营方,就是微众银行。
随后,记者拨打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400电话,但因为并没有接到“定向邀请”,尝试多次都没能进入微粒贷的客服专线。另外一条理财线路上的客服说,微粒贷邀请的,都是微信实名用户,在实名用户点击“借钱”之后,会通过“捞取”客户的消费大数据,来计算出贷款额度。
理财专线客服建议本报记者通过QQ联系微粒贷客服,但在QQ上,记者同样因为没有获得“邀请”,几经折腾都被一条“请使用受邀QQ登录”的回复拦截在外。
未曾细读的“用户协议”
“我没有给这家银行签过任何字,也没有给他我的身份证复印件,他怎么就能查了?”刘先生很纳闷。
在一些同样被定向邀请的同事提醒下,他想起来,自己曾经因为好奇,在微信上点击过一个“借钱”的键。这个其实就是“微粒贷”,单笔最高可借4万元。“好多人都没读过背后的用户协议,我也没读,还是听别人说的点了协议就等同于你授权了,让银行可以查你的信用记录。”
根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时应当取得被查询人的书面授权。
“网上用户协议点个确定就算是书面授权了?”刘先生有些难以接受。
记者比较后发现,如果在银行办理贷款业务,要查客户的个人征信报告,需要获得客户的书面授权。相比之下,网上授权流程则显得草率很多。
“一般来说,很多贷款机构即使要查申请人的征信记录,也会在线下的签约中心签署合同。”一位业内人士提醒,对于这种全部在线上完成的金融服务,消费者还是要先仔细看完用户协议,尤其是小字部分的内容再做决定。如果家中有老人或者孩童,最好提醒他们不要点击任何和‘钱’有关的按键,以免无意中授权,造成信息泄露隐患。
新闻链接
个人征信每年每人免费查两次
自2013年3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开展了通过互联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服务试点工作,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网址为https://ipcrs.pbccrc.org.cn。
据此网站内容显示,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自2014年6月3日开始对个人查询本人信用报告实施收费,个人每年查询第3次及以上的,每次收取服务费25元,个人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每年前2次免费。
在没有得到他人授权的情况下,个人是无权查询他人信用报告的。但如果您取得了他人的授权,应提供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授权委托公证证明供查验,同时填写《个人信用报告本人查询申请表》,并留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授权委托公证证明原件备查。(原标题:莫名其妙谁在查我征信?)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