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颁奖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10月20日,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颁奖仪式暨教育舆论研究和新闻评论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教育报联合主办,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会见与会嘉宾,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翟惠生,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李曜升,中国教育报刊社总编辑翟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付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副校长熊杰等出席活动,大赛评委代表、媒体代表、获奖学生等参加活动。
靳诺书记在会见中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人才培养情况,就推进教育舆论研究、提高新闻评论人才培养质量和与会嘉宾进行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郑水泉参加会见。
在颁奖仪式上,翟惠生书记表示,当前媒体环境中新闻评论力量亟待加强,本次大赛的举办对于发现优秀新闻评论作品、培养新闻评论人才具有积极意义。新闻评论要观点鲜明、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直指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写作评论要有相融的思维,与网络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受众相融,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阐述观点,使评论观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闻学子更要充分重视评论的重要性和评论思维的重要性,切记密切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而不断提高评论水平。
吴付来副书记作为主办单位代表致辞。他表示,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整合了学界和业界各方的传播优势、学科优势和专家优势,推动了高校评论员队伍建设,探索了高校、新闻媒体与社会三方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引领了高校舆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本次大赛的举办是高校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有益探索,培养了大学生独立思考、理性思考、深度思考的品质,也创新了培养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机制。作为主办方,中国人民大学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通过赛教并行,让学生在参与中用脚步丈量中国,学会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关注和表达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使“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一所以人民命名、因人民而诞生的大学和在校学生的精神品质。
李曜升社长表示,评论在新闻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本届大赛有助于培育和弘扬推动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反映了草根、平民、大学生的心声,对于加强新闻评论力量、培养新闻评论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大赛,引导和培育了大学生的理性意识,发现了许多优秀的评论人才,初步探索和创新了新闻人才培养机制。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走在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的前列,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希望评论大赛在更多高校支持下越办越好。李曜升社长同时介绍了评论大赛的“副产品”,中国教育报将联合各大高校,发起成立专门的“中国教育报教育舆情与新闻评论研究中心”。
翟博总编辑宣读了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颁奖仪式获奖学生名单及优秀组织奖名单。本次大赛中,共有64名学生获奖(非教育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教育组一等奖空缺,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大赛优秀奖46名),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生张千千凭借作品《“扶老人险”难消扶老顾虑》获得非教育组一等奖,赢得万元奖金。中国人民大学共有10篇学生评论作品获奖。中国人民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上海理工大学5所高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评委代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对获奖同学表示祝贺。他表示,评论最重要的是写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要说的,看到、想到、说到是衡量一篇评论好坏的标准。写评论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更要表达观点的背后的理念,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广阔的视野对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
获奖学生代表张千千结合获奖经历和学习评论写作的体悟作了发言。她认为,此次大赛为促进各高校大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评论的学习和写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密切关注社会问题,坚持独立自主思考。在写作方法上,首先要有好的选题,其次要有独立的观点,最后要有充分的论据和论证。
中国教育报评论理论部主任王亮发布了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分析报告。报告对参赛学生和参赛作品进行了数据分析,总结了本届评论大赛参赛作品的总体特点,针对参赛作品反映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了剖析。
当天下午举行了教育舆论研究和新闻评论人才培养研讨会,部分学界专家和高校代表参加研讨会。会上介绍了“中国教育报教育舆情与新闻评论研究中心”成立的意义和发展思路,研究中心将以国内一线新闻学院和师范院校为依托,立足于进行学界与业界联合培养教育舆论研究和新闻评论人才培养的探索性实验。与会专家代表分别发言,为中心的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