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14”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11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承办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14”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举行。论坛的主题是“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旨在进一步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肖扬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袁曙宏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巡视员陈矛,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郑功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杨光斌教授等专家学者和学生380余人参加了上午的论坛开幕式。
陈雨露校长在开幕致辞中,对与会领导专家、承办论坛的法学院全体师生表示感谢,并就改革与法治的关系问题发表了看法。他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希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释放活力,而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希望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来保障秩序,两者构成一脉相承的姊妹篇,举办专门以法治中国为主题的论坛,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主持。
肖扬教授随后发表了“中国司法体制改革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的主旨讲演。他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复杂多元的转型时期,法治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其次,良法与善治是法治的两个基本方面,在实践中要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要按照四中全会的精神和宪法法律的规定做好顶层设计,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这已成为法治建设的新模式。再次,要正确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比如,司法制度改革与工作机制改革的关系、维护司法权威与加强监督管理之间的关系、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妥善处理好改革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法律的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等。最后,他强调法治需要有理想、有信仰,希望看到法治梦可以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法治的力量生生不息,相信法治中国的梦想也一定能够实现!
主题报告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龙翼飞教授主持。张文显教授、袁曙宏教授、吴志攀教授、王利明教授、郑功成教授、杨光斌教授等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张文显教授作了题为“四中全会对法治理论的重大发展”的主题报告。他全面阐述了四中全会《决定》对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相统一的关系、国家治理体系与法治体系的关系、党的领导与法治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法治与改革的关系等重大理论的创新发展,并揭示了当代法治的中国精神。
袁曙宏副主任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问题发表演讲。他指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国代价最小、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法治道路。他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强调法治。他还指出,世界各国的法治发展道路的经验教训表明,没有最好的法治道路,只有最适合本国国情的法治道路。
吴志攀教授着重探讨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依法治国的新时代”。他解释“新常态”指的是放缓GDP、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并转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他指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化国家不仅是物质上有多么丰富,最核心的还是要看法治有多么强大。
王利明教授站在民法学者的立场上呼吁“加快民法典编纂,促进法律体系完善”。他指出,四中全会《决定》要求编纂民法典,这为未来的民事立法指明了方向。他认为,我们所需要制定的民法典应当是一部具有中国风格、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的21世纪的民法典,民法典还必须反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反映生态社会和风险社会的特点,反映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郑功成教授生动阐述了“全面提升立法质量是依法治国的根本途径”。他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我们国家的主要法律已经形成,但是立法质量不高仍然是制约依法治国的瓶颈,立法质量与时代发展、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仍存在距离。他认为,必须多管齐下全面提升立法质量,健全完善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尽快明确立法权力的边界,强化法律实施效果的检查与监督。
杨光斌教授从政治学角度阐发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与战略”。他指出,打造有能力的有限政府才能通向国家治理现代化,有能力的有限政府是通向善治的桥梁。有能力的有限政府就是做减法,但是怎么做到有限政府需要强大的中央政府去推动。他同时认为,法权必须是国家性的,治权应该是地方性。
下午还分别举行了三个分论坛,分别为:“法治中国与社会治理”,“法治中国与传统文化”,“法治中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暨庆祝孙国华教授从教六十四周年”。
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年度盛会,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进入新世纪以来,为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而发起主办的展示最新研究成果的年度高端学术论坛。自2001年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四届,论坛紧扣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在人文社科领域提供交流思想、研讨学术、关注社会、求解难题的高端平台,是中国人民大学为学者提供前沿对话和思想碰撞的标志性学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