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哲学家》:柏拉图缺少的对话篇

18.05.2015  17:03


  2015年5月12日下午2点,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分析哲学国际研究中心、国际价值哲学论坛(2015,北京)组委会共同举办的“国际价值哲学论坛”系列讲座第一讲在主楼A805举行。受我校哲学学院江怡教授邀请,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的玛丽•露易丝•吉尔教授(Professor Mary Louise Gill)带来了题为“《哲学家》:柏拉图缺少的对话篇”(Philosophos: Plato's Missing Dialogue)的讲座。哲社学院院长吴向东教授作了讲座介绍,瞿旭彤博士主持了此次活动。

  玛丽•露易丝•吉尔教授是剑桥大学古典学与古代哲学博士(1981年),现任美国布朗大学大卫•本尼迪克特教授(David Benedict Professor),为哲学系与古典学系双聘教授。曾任教于匹兹堡大学古典学系,并在斯坦福人文中心、剑桥克莱尔学院、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哈佛莱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担任过研究员。Gill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古希腊哲学,著有Aristotle on Substance: The Paradox of Unity (Princeton, 1989),和Philosophos: Plato's Missing Dialogue (Oxford, 2012),并合译有Plato: Parmenides (Hackett, 1996)。

  柏拉图曾经尝试写出三部曲,即《智者》、《政治家》、《哲学家》,但是在他流传至今的作品中,我们没有发现《哲学家》这篇对话。吉尔教授认为,由于在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著作目录中没有发现这篇对话,因而可以肯定柏拉图最终并没有写出《哲学家》。她由此提出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为何柏拉图曾许诺这篇对话、却最终没有写出;第二,假设柏拉图写了这篇对话,他将会如何刻画哲学家?
关于第一个问题,吉尔教授指出,柏拉图没有写《哲学家》是有意为之,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其目的是通过设计系列对话所形成的统一方案,来训练他的读者掌握哲学家的辩证法技能。这一方案可以藉着《泰阿泰德》、《智者》、《政治家》以及《巴门尼德》的文本总结出来。尽管这些对话处理不同的主题,例如“一”、“存在”,但它们的方案都是一致的,总共分为四个步骤:第一、先假设支持一个观点;第二、再假设支持一个相反的观点;第三、又假设都支持前面的两个观点;第四、最后反驳第三个观点。通过这样的一个步骤训练,柏拉图意图训练他的读者掌握辩证法的技能,这一技能就是哲学家的知识。吉尔教授强调,这种启发式教育是柏拉图关于哲学家的主要观点。

  关于第二个问题,吉尔教授分别从:(一)哲学家的研究对象——存在的形式、(二)哲学家的知识——在认知行为中训练出来的技能、(三)哲学家的作品——对话、(四)哲学家的困惑——存在究竟是不是不存在,这四个方面给出了她自己的回答。她在讲座最后指出,哲学家对于存在之谜的解决应当诉求于类似“儿童恳求”的活动,儿童在被提供两个选择时,他们不是只要这个而不要那个,而是两者都要,这种解决方法将读者的关注点集中到了上面提到的第三个步骤。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参会师生与吉尔教授进行了热烈而广泛的互动和交流。此次讲座内容是吉尔教授新近出版的《<哲学家>:柏拉图缺少的对话篇》的简介和内容摘要,是国际柏拉图哲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之一。

(哲学学院)


哲学学院